Category: 2016

遏止膠樽災難 起動生產者責任法規

(2016年4月20日) 香港堆填區每日接收500萬個PET膠樽(即回收標誌1號樽),長年上演廢膠災難。從2008年至今,港人合共棄置了超過120億個膠樽,倘若把樽身連接起來,足以圍繞地球58圈。環保組織「綠惜地球」(The Green Earth)促請政府起動生產者責任法規,強調「再拖一年,多出來的廢膠樽便夠多繞地球八圈,環境局實在愧對地球先生。」

擴生產者責任制 解堆填區災難

(2016年4月18日) 仁愛堂宣告撤出環保園,反映香港膠樽回收的命途多舛。面對堆填區每日接收五百萬個膠樽的災難,暫時未見環保部門提出可行的應對方案,特別是加快相關生產者責任的立法步伐。五百萬個膠樽加起來,重132公噸,相對於每日九千多公噸的都市固體垃圾,似乎小巫見大巫。但請不要忘記,膠樽最要命的,不單是重量,還有其難以壓扁的特性,佔領了堆填區大量寶貴空間。

【光污染】燈光政治

(2016年4月10日) 想像這是你家窗前的燈光招牌,你確定自己能安睡嗎?補充一句,這店通宵營業。對於這種種狀况,有戶外燈光專責小組成員認為不是半夜開燈的問題,他建議:住戶倘若受不了,自己加布簾遮擋吧。事實上,我跟進過的光污染個案,受滋擾住戶都加裝了遮簾。

招牌太亮 光污染大戶請自律

(2016年4月2日) 歷經七年研究和討論,政府終於在昨日(4月1日)推出《戶外燈光約章》。遺憾的是,《約章》並非法規,無實際約束力。然而,政府總算為光污染劃出清晰指標界綫,讓公眾、企業得以參照和判斷,關注團體也可按標準監督及施壓,促使改變。

Stop buying bottled water

(22 March, 2016) “Convenient and fast” are words often used in marketing as companies push for higher profits. Consumers can be swayed relatively easily by such vocabulary in promotions and advertisements to create consumption desire, whether or not the product is really needed.

一個都不能少!

(2016年3月17日) 一個都不能少!有委員幾近斬釘截鐵的說,公共垃圾桶數量,減不得。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屬下廢物收費支援小組早前開會,討論一旦落實收費,是否要參照外地經驗,大幅削減垃圾桶數量,促使公眾減廢。有委員認為,垃圾桶減少,公眾覺得不方便,便會亂扔垃圾。

怎救香港瀕危塑料回收業?

(2016年3月14日) 仁愛堂在環保園艱苦經營6年的塑膠資源再生中心,終熬不住,宣告十個月後離場。中心每日處理塑膠料只有6.5公噸,與全港扔掉2,000公噸塑料相比,數字微不足道,但仁愛堂認真做好回收的品牌,卻是「回收膠料不會棄置堆填區」的信心保證。資源再生中心沒了,反映的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