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新聞稿) 按樽制在全球超過40國家及城市推出,平均有七成回收率,偏偏香港政府仍在顧問研究階段。綠惜地球「真金白銀」在葵芳推出回樽有賞驗計劃,透過每個乾淨PET飲品膠樽回贈2角,測試公眾—特別是拾荒群體在經濟誘因下的回收動機。
Month: September 2018
Policy address needs to target climate change, air pollution and waste, not just politics
(27 September 2018)Chief Executive 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 may have to spend most of her 2018 policy address next month tackling land supply and political issues, but this must not prevent her from unveiling innovat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ide support’ in Hong Kong for developing damaged farmland, land supply report says”, September 24).
全球掀減塑革命 港勿再歎慢板
(2018年9月22日)對抗全球塑膠災難的戰爭,上周打了一場關鍵的仗;戰場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戰綫卻蔓延全球。
當骨牌與木桶對陣
(2018年9月20日)沒想到一年前中國宣告限制「洋垃圾」入口的禁令,威力至今未減,殺傷力更像倒下的骨牌陣般,席捲全球。最新的「受害者」,是台灣。
不想重蹈「海洋反肚」覆轍 促請禁用發泡膠
(2018年9月17日新聞稿) 港島杏花邨連續兩年在颱風吹襲下,迎來海量塑料垃圾,其中以發泡膠最多,飲品膠樽其次。綠惜地球表示,「不想重蹈覆轍,環保署應淘汰使用發泡膠,同時促請飲品商製訂進取的減塑目標及時間表。」
國際淨灘日「膠樽品牌調查」(第13場香港品牌調查)
(2018年9月14日新聞稿) 全球每秒鐘平均賣出2萬個膠樽飲料,但回收很少,棄置更多,當中不少流入大海及郊野,破壞環境。綠惜地球趁「國際淨灘日」前夕,在西貢小棕林進行飲品膠樽品牌調查,收集哪些飲品生產商的膠樽垃圾最多,進而推動企業承擔應有的減廢責任。
塑戰塑決
(2018年9月6日)聽到戰鼓咚咚響嗎?這場仗,沒有明刀明槍,頂多用上塑膠子彈,但勝在彈藥充沛。這場看似兵不血刃的戰爭,叫塑膠大戰。聯合國環境署(UNEP)也很應景,把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起名「塑戰塑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如果看不懂,請用普通話唸就是。
政府海上垃圾調查 嚴重低估內地垃圾對港衝擊
(2018年9月11日新聞稿)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質疑,政府調查海上垃圾來源的方法存在偏差,嚴重低估內地廢物對香港的衝擊。若按照本會的「短命膠品牌調查」結果推算,內地廢物的比例可高達38%或5,700公噸,為當局估計5%或750公噸的7.6倍。
管制低端塑膠貿易 遏止全球「亂竄」
(2018年9月8日)規管全球危險品貿易的《巴塞爾公約》(下稱《公約》),其工作小組周四(9月6日)在獲廣泛支持下,要求把日趨嚴峻的低端塑膠貿易納入管制。有關結果將提交明年中的締約國大會決議,一旦通過,代表全球廢塑料貿易要重新洗牌,發達國家未必可再向發展中地區輸出廢塑料。
短命膠運動第一擊:廢膠樽品牌調查發布
(2018年9月2日新聞稿)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 發起「短命膠運動 — 廢PET飲料容器品牌調查」,在港台兩地共進行了16場淨灘行動,收集超過5,200個廢棄膠樽。在能識別品牌的四千多個瓶子中,簡體字品牌高佔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