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ROOM
(2021年01月09日 評論)環境局局長黃錦星2018年表明,有意推行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計劃,並以按金提供經濟誘因,促進回收成效,據聞公眾諮詢快將出台。過去政府要推生產者責任法例,往往遭業界反對或持保留態度,但這次幾家飲品龍頭企業的表現相對積極,還主動推出有賞回收先導計劃,那麼政府就別再落於人後了。
(2021年01月07日專欄)全球垃圾貿易到了中國,有個地道的稱號,叫「洋垃圾」。「洋垃圾」第一次引入注目,是久遠的一九九四年五月。那時候,六百三十九公噸報稱廢紙的廢物,被裝進廿九個貨櫃,千里迢迢從美國長灘出發,躲過青島衞生檢疫部門的法眼,運抵北京市的平谷縣。
(03 Jan 2020 SCMP) In 2019, Hong Kong fell short on several key waste reduction targets. The continuing use of
(2020年12月31日新聞稿) 香港是全球廢塑膠的重要集散地,遭國際刑警及規管跨國有害廢物的《巴塞爾公約》(下稱《公約》)轄下工作小組點名批評,指其非法轉運廢品至東南亞地區。而《公約》首度將廢塑膠貿易納入管制,並於2021年1月1日生效。綠惜地球促請環保署和海關務須做好把關,否則香港將繼續背負『垃圾貿易自由港』的惡名。
(2020年12月27日 明報新聞網) 回收桶成效如何,大家有眼見。申訴專員看不過去,11月底宣布會主動調查,「審研環境局和環境保護署對廢物分類回收桶的管理和回收桶計劃的執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