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7日 評論)今年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題是「修復我們的地球」(Restore Our Earth)。對持續發燒的地球先生來說,中美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若無法「修復關係」、協力對抗全球氣候變化,說甚麼也都只是空話。也因此,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本月14至17日到訪上海,就氣候合作交換意見,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Month: April 2021
給Roy的信
(2021年04月16日專欄)Roy,「有人話,玩槍嘅人有背景,郁唔到佢做嘢㗎!我都唔知得唔得㗎,不過就深信,唔試過,點知唔得?咬住唔放,先試到韌力……」這是我在社交媒體寫過的話,對於如何迫使香港槍會承擔環境責任,還未有十足把握。而議會內的你成為重要佐力,打出一個缺口,令這宗揭發七年的污染事件終於在過去兩年取得突破,「做到啲嘢」。
本會就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之立場
(2021年04月15日 立場書)綠惜地球為「免『廢』暢飲」成員,不過該組織在飲料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的部分建言,與本會固有立場迴異。具體說,綠惜地球提倡以按樽制、以及每個飲品膠樽收取至少五角按樽費的做法,促進回收效益。
回贈Vs按樽費 應以理據理性討論
(2021年04月08日 評論)香港每日往堆填區扔掉約500萬個飲品膠樽,出口回收率卻只得卑微的0.5%,代表大家每飲完100瓶飲料,能送到回收場的膠樽平均不夠1個,情何以堪。環保署正開展「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建議市民每退還1個膠樽,可獲1角回贈獎勵;有民間組織更認為,僅5仙的鼓勵已經足夠,又把獎勵計劃和環保團體倡議的「按樽制」混作一談,讓人有魚目混珠的感覺。
Why Hong Kong’s electric vehicle plan isn’t enough to hit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03 Apr 2021 SCMP) If Hong Kong is to meet its carbon neutrality goal by 2050 and improve roadside air quality, the new road map on the popularis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recently unveiled by the Environment Bureau seems unlikely to help.
一毫子?咪玩啦。
(2021年04月02日專欄)飲品膠樽垃圾氾濫,政府出計,市民每交回一個飲完的膠樽,賞你一角,以催谷回收量。不過坊間普遍認為金額太低,成效有限,有臉友更留言「人哋出個post都有五毛,香港人回樽得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