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可以飛,但也要讓政策落地

(2024年5月14日 專欄) 臨近五月尾立法會環境事務會議開會前,各方人士均不停表達對垃圾徵費的意見。不少認為「先行先試」計劃(下稱計劃)「問題多多」,也有指出計劃只有 14 個處所參與,「搔不着癢處」。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意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吸引筆者眼光的是一封來自 12 位市民給政府的公開信,信中陳述了 10 個我們應該要為香港的未來和下一代的褔𧘲,迎難而上,在八月一日落實並參與垃圾徵費。這 12 位市民是環保團體的人嗎?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在市民的漫駡聲及槍林彈雨中發出這封公開信?我想這是他們權衡輕重後,認為香港需要做的事情。
 
事實上,都市固體廢物徵費(下稱徵費)早在 2005 年由當時的環境及運輸局局長廖秀冬提出,並稍後在 2012-13 年進行公眾諮詢。提交立法會的報告指出當時有 63% 意見是支持落實徵費。但為何徵費在 10 年後會變成洪水猛獸?是當初設定的徵費水平(每月一個家庭大約 $50-60)太高,還是回收配套不「到位」? 誠言今年的經濟數據是不怎麼好,但由 2012 年到 2022 年間香港的 GDP 還是升了 35% (由 2012 年的 3.67 萬美元升到 2022 年的 4.9 萬美元)。這幾年為讓徵費順利推行,回收配套也出現了「四電一腦」回收、玻璃樽回收和廚餘回收,而且也設立了綠在區區等的回收設施。我們都明白配套設施是有空間可以提升,可以更便利,但回收業和循環經濟是要透過互動提升的,沒有足夠及乾淨的回收物,不能讓回收業及循環經濟茁壯發展。
 
在這個十字路口上,綠惜地球認為徵費應該以各政府處所作目標如期在八月一日推行,這包括政府總部、政府樓宇及場所、公務員宿舍、房署轄下商場(不包括公屋住戶)、公園等等。為了彰顯徵費目的,政府更應為各處所訂下百份之十以上的減廢目標並每月向立法會滙報成果,讓市民看到徵費最終意義。再者,政府亦可考慮透過誘因鼓勵社會不同持份者(私人商場、屋苑及食肆等)一同在八月一日開始用指定袋處理廢物,待明年二月份,半年的適應期完結後,再全港落實徵費並執法。屆時將會有更多的回收配套,而政府將會有更多經驗處理推行徵費時衍生的問題。
 
怕麻煩是人的天性,你我如是。環保人士也不想付費,但省錢可以從減廢開始。我們可以不停表達意見,也可以不斷等回收配套,但該落地的政策總該落地,不能一直飛。
 
黃子勁
綠惜地球副總幹事
2024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