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1

高碳能源業的黑色星期三

(2021年05月29日 評論)本周三(26日)可說是石油巨擘的「黑色星期三」: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蜆殼(Royal Dutch Shell)被荷蘭法院判定敗訴,須於2030年前大幅削減45%的總碳排放量;幾小時後,美國最大石油財團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改選董事會,減碳派至少攻克兩席,勢必加快這家保守企業轉型進程;在跨國能源公司雪佛龍(Chevron)同日的股東會上,61%股東支持公司進一步減排,48%議決要求公司就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商業影響提交報告。

可曾擔心人類過不了2050年?

(2021年05月28日專欄)有研究說,到了二○五○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會比所有魚加起來都要重。另一篇反高潮的學術論文則由漁業專家Cornelia Dean執筆,指掠奪式的商業捕漁平均每一分鐘從海中撈走五百萬條魚,若捕撈持續透支,二○四八年的海洋只餘一片空蕩蕩。

浪淘盡千古膠事

(2021年05月14日專欄)全球飲品膠樽數量之多,已經成為全球監察海洋塑膠垃圾的重要指標;在多少個無人灘岸,我們目睹過「(膠)樽橫遍野」的亂象。這許許多多遭人遺棄的飲品膠樽中,有歷經數十載風霜雨露的,縱使招紙脫落,瓶身依然完好無缺。畢竟,塑膠分解過程緩慢,「你化佢都未化」。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若果膠樽會說話,那些故事大概能說上很久、很久。

1毫子回贈 能促港膠樽回收?

(2021年05月15日 評論)香港飲品膠樽回收率低得卑微,預計僅得約2%,意味絕大部分的膠樽,最終落入堆填區和郊野自然。面對膠樽垃圾之患,環保署官員反覆催眠大眾,聲稱只要提供每個膠樽1角回贈,便有足夠的市場吸引力,但此議惹來負評如潮。有心水清的聽眾在電台phone in節目中直言:「1毫子跌咗都未必執返。」

逾七成市民支持膠樽按樽一元 環保團體呼籲公眾填寫諮詢問卷

(2021年5月13日 新聞稿) 環保署膠樽生產者責任制公眾諮詢(下稱公眾諮詢)下周五 (5月21日) 結束,五個環保團體發佈《市民對膠樽生產者責任制意見調查》,結果發現,署方提議的「回贈一毫」方案,僅得四成市民支持 (即能夠吸引市民回收膠樽),其具吸引力的說法「不攻自破」。環保團體指出,按樽制是國際行之有效的做法,以一元為起點,預料回收率可提高至七成以上,呼籲市民踴躍提交意見。

深海陰謀

(2021年04月30日專欄)話題紀錄片《深海陰謀》(Seaspiracy)三月下旬登場,旋即搶佔Netflix多個市場的收視Top 10。看過的觀眾,或會為舌尖上的魚肉深感罪孽。

港須加緊減碳 力壓總排放量

(2021年05月01日 評論)你會怎樣評價環境局的減碳工作?有國際環保組織負責人這樣回答:「可恥」,指的是政府長年在減碳上的不作為。若非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提出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香港不得不緊跟,本港的2050年碳中和時間表不知會拖到何年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