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陰謀

(2021年04月30日專欄)話題紀錄片《深海陰謀》(Seaspiracy)三月下旬登場,旋即搶佔Netflix多個市場的收視Top 10。看過的觀眾,或會為舌尖上的魚肉深感罪孽。
 
該片甚具戰爭格,批判大規模捕魚對海洋生態、氣候變化、海洋垃圾、漁工權益等方方面面的傷害;片中不乏血淋淋的畫面和驚人的數據,試圖敲響警鐘。列舉片中幾個例子:
 
拖網:這是商業捕魚殺傷力至深的手段,影片旁白說:「最大的拖網,可以網住整座教堂或最多十三架747飛機,且將海牀生物一網打盡。」它並指出,拖網每年掃蕩一千五百七十八萬平方公里海牀,相當於陵蘭島、芬蘭、瑞典、挪威、丹麥、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泰國、土耳其、伊朗、澳洲的總和。相對而言,每年遭砍伐的10.1萬平方公里雨林,看似小兒科。
 
混獲(bycatch):超大型魚網總是大小通殺,而且禍及無辜。單單在美國,每年就誤捕超過廿四萬隻海龜,全部非死即傷。「鼻子塞了飲管的海龜爆紅,可是為什麼帶來更大傷害的漁網,卻無法成為頭條新聞?」節目中的受訪者如是說。
 
「有今生無來世」的商業模式:全球每年從海中抓走廿七萬億條魚,平均一分鐘五百萬條,不斷透支海洋資源,有殺錯無放過。影片詰問:地球上還有其他行業以如此規模殺戮嗎?它又引述學者Cornelia Dean研究,估計若持續現有作業模式,到二○四八年我們只餘空蕩蕩的海洋生態。
 
漁具垃圾:大規模作業有心無意地遺下大量漁具,包括鬼網、繩索、浮標、魚箱等。節目引用二○一八年的研究”Evidence that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is rapidly accumulating plastic”, 指面積相當於一千四百四十六個香港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當中, 有46%的漂浮垃圾都是鬼網等漁具廢物。影片質疑大環團怎麼只管呼籲減用飲管和口香糖等,卻在漁業議題上缺席。
 
舌尖的選擇:紀錄片最後呼籲大家別吃魚。不吃有缺失嗎?影片旁白說:「你會缺少所有有毒重金屬,例如水銀、二噁英、多氯聯苯,以及其他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因為「水生食物鏈的工業污染濃度最高。你以為還有乾淨的魚嗎?只有髒和更髒的差別。」
 
我無法以有限篇幅,述說紀錄片所有論點,但上面的例子相信已令不少人感到「開了天眼」,甚至對商業捕魚深惡痛絕。從這個角度而言,影片確實起了警示作用,但我要說的是:請勿照單全收。
 
事實上,此片的公信力惹起頗多爭議,BBC、英國《衛報》等國際媒體亦有跟進,包括指出當中有數據來自已知的過時研究(譬如「二○四八年無魚」之說);至於影片的採訪和剪輯也被指為斷章取義、有預設立場等,以批判之名作出操弄……不妨Google Seaspiracy+ fact check這組關鍵詞,自行判斷。
 
回頭看商業捕魚,說穿了,就是劣質的資本主義,鼓勵多捕、多吃、再多吃,不顧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你可能一時動念不吃魚,但若然抱持同樣「窮奢極侈」的心態,把其他物種一一塞進嘴巴「大吃四方心,也不過是把「受害者」由A變成B或C,扭轉不了餐桌上的殘酷現實。
 
根據WWF說法,香港人每年平均吃掉71.8公斤海鮮,位居亞洲第二、較全球平均高出三倍。我們早脫離營養不足的艱苦歲月,反而習慣了大魚大肉的日子。不是要大家一下子在餐單上刪掉所有海產選項,若是做到多菜少肉、勿眼闊肚窄、避免食物浪費,已是功德無量。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1年04月30日 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