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子回贈 能促港膠樽回收?

(2021年05月15日 評論)香港飲品膠樽回收率低得卑微,預計僅得約2%,意味絕大部分的膠樽,最終落入堆填區和郊野自然。面對膠樽垃圾之患,環保署官員反覆催眠大眾,聲稱只要提供每個膠樽1角回贈,便有足夠的市場吸引力,但此議惹來負評如潮。有心水清的聽眾在電台phone in節目中直言:「1毫子跌咗都未必執返。」
 
「規管膠樽生產者責任制」公眾諮詢5月21日結束,綠惜地球等5個環保組織公布《市民對膠樽生產者責任制意見調查》,結果發現,只有4成受訪者覺得1毫子具吸引力;若把回贈或按樽金額提高至1元,支持度分別大增至83%及71%,可見無論採用哪個制度,也需以1元為起步點,方能達致合理的回收效益。
 
港人均1年 棄206個飲品膠樽
 
環保署的諮詢文件指出,香港人在2019年合共棄掉15.5億個飲品膠樽,平均每人扔掉206個,棄置量屬全球名列前茅的糟。非牟利國際組織Reloop新鮮出爐的報告《What We Waste》顯示,那些認真落實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的國家,人均每年膠樽棄置量僅為單位數,包括丹麥為5個、芬蘭6個、德國和立陶宛9個;至於她們的按樽金額,丹麥及芬蘭為1.7港元、德國為2.2港元、立陶宛則為0.9港元。
 
對於環保署的1毫子方案,Reloop總監Robert Kelman直白的說:「對消費者來說,毫無意義。」我會說,署方以為1毫子能起死回生,不如面對現實,醒醒啦!
 
自公眾諮詢至今,無論是環保署抑或民間的問卷調查,都只收集回贈制或按樽制一方的意見,無法全面反映民意;而環保組織這次的調查,特意探討公眾就這兩種制度的態度,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官方力推「回贈制」的支持度,稍高於環保團體倡議的「按樽制」。
 
受訪者可能受「回贈」之名所惑,以為回樽帶來「着數」,若回贈金額增至5角、1元就更「和味」。但這恐怕只是美麗的誤會,因為回贈金額愈高,代表飲品製造商要多掏腰包,如此減損利潤,商家當然不會支持;這也是飲品業力求把回贈壓至5仙的緣由。即使消費者如願以償,成功爭取回贈金額上調至1元,生產商亦甚有可能把費用轉嫁消費者。說穿了,羊毛出自羊身上,回贈制美其名是粒糖,但糖衣裏頭,慎防是藥。
 
按樽制平衡利益 全球普遍使用
 
相對而言,按樽制要消費者墊支按金,心理上感到荷包受損,或影響支持度。然而,請勿錯過按樽制的關鍵:消費者只要做好回收,便能全數取回按金。而由於飲品商毋須承擔額外按金開支,省去轉嫁成本的顧慮,也平衡了消費者與飲品商的利益,做法最公道。正因如此,按樽制成為全球普遍使用、也是行之有效的規管制度。
 
研究指出,自1950年代以來,人類產生了大約63億公噸廢塑膠,當中只有約9%得以循環再造,其餘絕大部分落入焚化爐和堆填區,當中1億公噸廢塑膠已流入海洋,包括大量生產、未能妥善回收的飲料膠樽。與其推出1毫回贈的「和稀泥式」措施,何不認真做好有作為的政策?
 
捍衞環境,人人有責。趁諮詢期結束前,筆者呼籲公眾填寫環保署的諮詢文件https://www.pprs.hk/tc/pprs/form,在回應問卷10b題的「其他意見」欄填寫:支持按樽1元、法例須涵蓋紙包飲品包裝。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1年05月15日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