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 專欄) 在印度,每有高官或外賓到訪,城鎮通常會重新粉飾街道,填平地上坑洞等,讓自己變得體體面面。二月上旬,孟買官員出新招迎接總理莫迪—灑水。灑水為何事?原來孟買踏入冬季,大部分時間被霧霾籠罩,潑濕街道和大樓,是期望能壓下空氣中的污染灰垢。
分類: 2022
回收有局限 源頭減塑才是正道
(2023年3月11日 專欄) 近年掀起全球減塑潮,彷彿有望遏止塑膠污染,但《紐約時報》環保記者Somini Sengupta前陣子一篇題為「猜猜看?是更多塑膠垃圾」(Guess What?More Plastic Trash)的報道,潑出一大盆冷水。她揭示了「不方便的真相」:2021年全球合共用了1.39億噸即棄塑膠,較2019年大增600萬噸;至於高喊入雲的口號「回收、回收!」根本成效不彰,大部分塑膠製品的回收三角符號都是騙人的,「回收萬能論」說穿了是失能。
可降解塑膠跟進調查 2023
(2023年03月13日新聞稿) 綠惜地球在2022年發布首份調查 [1],揭示香港可降解塑膠欠缺規管的亂象。本文是跟進調查,呈現在「監管真空」下可能出現的弊端,包括產品良莠不齊和擾亂回收運作等,藉此促請當局盡早嚴加管制,同時建議企業及消費者勿選購降解條件不明的產品。
俄烏戰爭一周年:記無聲受害者
(2023年2月24日 專欄) 俄烏炮火燒了整整一年,不單受害者眾,連生態環境受到牽連。可是生態環境不懂為自己發聲,即使被燒、被污染、被蹂躪,也只能無聲吶喊。
廢物殖民主義
(2023年2月10日 專欄) 俄烏戰爭引爆出一場大家可能沒料過的大戰,戰線不單覆蓋整個歐盟,還延伸至十萬八千里外的東南亞,波及馬來西亞、印尼及越南等國度⋯⋯
訂定合理按金 谷回收率促減塑
(2023年2月4日 專欄) 記者問,跌跌碰碰的垃圾收費,會如期在年底實施嗎?我說應該可以,但減廢成效成疑。這絕非刻意「柴台」,反倒是特區政府在自拆招牌。
明日大嶼公眾諮詢歷來最鬼祟 架空民意 11個環保團體拒出席閉門簡介會 促請政府撤回填海計劃
(2023年2月6日新聞稿) 發展局被揭發在去年12月底無公佈下展開明日大嶼公眾諮詢後,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於1月26日邀請綠惜地球等多個環保團體出席今日閉門舉行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簡介會」。11個環保及關注團體(下稱團體)批評當局為強推填海工程,扭曲今次公眾諮詢為歷來首個大型發展計劃的「三無諮詢」──無主動公佈、無主動諮詢公眾、無公信力。團體拒絕出席今日簡介會,不為嚴重架空民意的諮詢背書,促請當局撤回填海計劃。
賺錢有罪咩?
(2023年1月20日 專欄) 近期國際油氣價格雖有回落,但仍然持續推高通漲的燃料開支,令大家的荷包變薄。美國總統拜登去年便指油商發戰爭財,「賺錢多過上帝」(made more money than God);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毫不留情地批評油氣企業「醜惡貪婪」,在俄烏戰爭期間牟取厚利並不道德,呼籲各國向油企的暴利徵稅,把所得用於支援弱勢社羣。
錯有錯着道歉信
(2023年1月6日 專欄) 這是有關道歉信的故事,信件在去年七月以中、英、西班牙、印度、印尼及菲律賓共六國語言發出,但香港沒媒體提過,也可能無幾人知悉。在此重提舊事,因信件背後錯有錯着地、扭轉近年全球減塑運動的方向,值得一書。
人均廢物棄置量重上巔峰 登千禧後高位 減廢夢勢幻滅 疫後垃圾量恐更失控
(2022年12月29日新聞稿) 環保署公布《2020年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下稱都固報告),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53 公斤,較2020升6.25%,是自2000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同時重回2018年、即疫情前高峰。綠惜地球(下稱本會)認為數據顯示政府減廢政策失效,憂慮疫情過後,廢物量只會與日俱增,促請政府務必於2023年落實都市固體廢物徵費,達至源頭減廢。
綠惜地球發言人表示:「2021年疫情未過,廢物量已大爆發回到高位。隨着防疫措施完全鬆綁,日後各項經濟活動恢復時,預視垃圾量將更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