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8

方便的距離

(2018年12月31日) 環境局星星局長預告,香港未來的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應會採納按樽制。要成功推行按樽,可有秘訣?英國專研塑料回收的非牟利組織RECOUP剛完成調查,結論是二字金言:方便(Convenience)。

減廢中期成績表「唔合格」 亟須加快落實廢物收費政策

(2018年12月27日新聞稿)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許諾,要把2017年的都市垃圾棄置量減至人均1公斤,不過,環保署今日發布的《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7》顯示,人均廢物棄置量不減反增至1.45公斤,意謂減廢成績「唔合格」。綠惜地球表示,香港更要盡早落實廢物收費政策,遏止居高不下的垃圾棄置量。

慎防洋垃圾攻港 垃圾收費更須盡早落實

(2018年12月24日新聞稿) 經常說香港沒有工業,但2017年香港工業廢物棄置量,竟較2016年大幅增長20%,打平了1991年的紀錄,並遠高於「家居廢物」(0.1%)、「都市固體廢物」(3.7%)和「商業廢物」(6.3%)的增幅。綠惜地球警告,這當中大量垃圾其實來自外地,環保部門有責任拒諸門外。而未有垃圾收費前,這些「洋垃圾」即使在香港傾倒,幾近零成本,並不公平。

聽見、聽不見的講座

(2018年11月15日) 這是一場不好說的學校講座,台上努力講,台下卻「聽」不進去,目光還常常飄走。可是我必須告訴你:聽不進去並非學子無心,而是礙於聽障;望別處是為了專注地看教職員的即場手語翻譯,不好分心。

不噴口水的綠色小巨人

(2018年10月18日)年度環保國際盛事Our Ocean Conference於29至30日在印尼峇里舉行。”It’s just a saliva meeting”,眼前人怕我不懂saliva meeting,我回答說,廣東話也有類似說法─口水會。

飲品商有責「走塑」 減廢勿迴避

(2018年10月6日)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自本年6月開始,做了十多場淨灘活動,從中整理出海洋垃圾中有哪些飲品膠樽品牌,並按品牌的數量做出排行榜。結果一出,某飲品商大員坦言,沒有想到那麼多海洋垃圾,原來同屬可樂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