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9日 評論)環境局局長黃錦星2018年表明,有意推行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計劃,並以按金提供經濟誘因,促進回收成效,據聞公眾諮詢快將出台。過去政府要推生產者責任法例,往往遭業界反對或持保留態度,但這次幾家飲品龍頭企業的表現相對積極,還主動推出有賞回收先導計劃,那麼政府就別再落於人後了。
作者: The Green Earth
「利國利民」洋垃圾
(2021年01月07日專欄)全球垃圾貿易到了中國,有個地道的稱號,叫「洋垃圾」。「洋垃圾」第一次引入注目,是久遠的一九九四年五月。那時候,六百三十九公噸報稱廢紙的廢物,被裝進廿九個貨櫃,千里迢迢從美國長灘出發,躲過青島衞生檢疫部門的法眼,運抵北京市的平谷縣。
Don’t let coronavirus waste overwhelm Hong Kong’s landfills in 2021
(03 Jan 2020 SCMP) In 2019, Hong Kong fell short on several key waste reduction targets. The continuing use of disposable face masks, popularity of online shopping and food delivery will only exacerbate the problem
國際刑警及聯合國點名揭香港淪垃圾貿易自由港 綠惜地球促請環保署做好把關工作
(2020年12月31日新聞稿) 香港是全球廢塑膠的重要集散地,遭國際刑警及規管跨國有害廢物的《巴塞爾公約》(下稱《公約》)轄下工作小組點名批評,指其非法轉運廢品至東南亞地區。而《公約》首度將廢塑膠貿易納入管制,並於2021年1月1日生效。綠惜地球促請環保署和海關務須做好把關,否則香港將繼續背負『垃圾貿易自由港』的惡名。
綠色生活:高回收率 要靠等運到?
(2020年12月27日 明報新聞網) 回收桶成效如何,大家有眼見。申訴專員看不過去,11月底宣布會主動調查,「審研環境局和環境保護署對廢物分類回收桶的管理和回收桶計劃的執行成效」。
塑膠垃圾:黑幫大茶飯
(2020年12月24日專欄)關心塑膠垃圾,豈止綠色團體,還有黑色社會。我說的是黑社會。垃圾污穢沒人愛,但假若能換成花碌碌的鈔票,管它再髒,也管它是1、2、3、4、5、6、7號塑膠,總之都是「好膠」,甚至稱得上「膠礦」。
都市固體廢物量跌幅微不足道 終期減廢目標注定「肥佬」 綠惜地球促請當局盡快通過垃圾徵費及落實 18 區中央收膠
(2020年12月21日新聞稿) 環保署公佈《2019年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下稱都固報告),2019年都固廢物人均棄置量為1.47公斤,比去年微跌4%,而回收率比去年下降1%。綠惜地球指出,棄置量跌幅微不足道,當局歸因經濟活動收縮,而整體回收率同步下降,反映當局的減廢回收政策成效不彰,幾可肯定2022年的終期減廢目標無望,值得留意以下重點。
兩屋苑首回收即棄餐具兩月收約6萬件 綠惜地球促請政府全面落實中央收膠提高回收率
(2020年12月21日新聞稿) 綠惜地球調查發現,疫情下食肆外賣大增超過五成,在欠缺減用和回收配套下,估計全年棄置的即棄餐具數量,相當於150億件膠刀叉。為免即棄餐具淪為垃圾,綠惜地球與啟勝管理服務有限公司九月下旬起推出全港首個「屋苑即棄餐具回收試驗計劃」,兩個半月共回收逾1,300公斤,相等於約6萬件即棄餐具,再交予中央收膠承辦商處理。
馬鞍山改劃七幅綠化地帶等同發展郊野邊陲 八個環保團體呼籲市民一人一信保衛郊野
(2020年12月14日新聞稿)規劃署向城規會提出改劃位於馬鞍山村路及樟木頭村附近七幅綠化地帶(下稱改劃選址),最近距郊野公園分別只有不足約15米及35米的距離。八個環保團體今日在改劃選址拉起「保衛郊野公園」橫額,批評政府借改劃綠化地帶為手段,等同將發展郊野邊陲的計劃暗渡陳倉,呼籲市民在諮詢期完結(12月16日)前去信城規會,反對改劃。
Hong Kong’s zero-carbon strategy must be powered by green hydrogen and mandatory measures
(13 Dec 2020 SCMP)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50, Hong Kong must deploy stricter, mandatory targets instead of relying on voluntary schemes and consider developing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beyond our usual conservative min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