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拾荒者有「喜訊」:每撿一個飲品膠樽回來,便可以換取「斗零」,有大家着數吧……? 為免年輕讀者不知斗零,先說明這是五仙的意思,而兩個五仙加起來就是一角了。不知者不怪,畢竟拿它到超市、街市、甚或茶樓消費,恐怕都沒人願意收。但也別看扁斗零,正所謂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拾荒者只須彎腰執撿130次,便能湊夠6.5元買個雞尾包;想對自己好一點吃11.5元的叉燒包,那麼撿230個膠樽吧;若果要惠及家人吃八片裝的排包,收集300個膠樽就行。...
香港每日平均棄置到堆填區的飲料膠樽,多達500多萬個,反映減塑及回收成效差強人意。在綠惜地球等環保組織的長年倡議下,環保部門正準備推出相關的生產者責任法規(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s,PRS),以作對應。 簡單而言,PRS通常藉財政手段,例如按樽費、玻璃樽徵費等,以經濟誘因促使生產商、零售商、以至消費者等「生產者」,負擔應有的環保責任。...
全球塑膠污染,已鬧上聯合國關注的層次;當即棄塑膠成為過街老鼠,快餐龍頭麥當勞作為短命膠大戶,走塑壓力自不待言。...
得悉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將於周一(25日)出席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報告《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的落實進度,並首次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SDC)本月22日公布的管制即棄塑膠公眾參與報告,接受議員質詢。綠惜地球一直關注SDC的諮詢報告,尤其有關「可降解」塑膠的建議。「可降解」塑料是一個大類別,發展迅速,國際間亦關注到其降解的可靠性。然而,SDC只狹隘地建議管制「氧化式可分解塑膠」(Oxo),是為重大漏洞。...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塑膠微粒,意味這些膠粒可在體內游走,甚或滯留器官內。...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今日公佈「管制即棄塑膠公眾參與活動」諮詢結果報告(下稱報告),建議按必要性、可替代性、回收難度管制多種即棄塑膠用品。超過八成市民回應同意對每類即棄塑膠產品進行管制,明確反映市民減塑訴求。然而,報告提出的建議仍以方向性為主,未有具體建議如何落實訂立新法規,僅表示有待政府跟進...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增強您的瀏覽體驗,提供個性化的廣告或內容,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通過點擊“接受所有”,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