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文章 新聞文章

新聞文章

微膠足道

datetime2022-04-15
分類
標簽
images

(2022年4月15日 專欄)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塑膠微粒,意味這些膠粒可在體內游走,甚或滯留器官內。


別以為只有一個半個走霉運的「膠人」, 今次接受測試的二十二名健康成年人中,超過77%有此情況。


他們含膠量可不只「一粒半粒」。科學家算出,「膠人」們體內每毫升血液平均有1.6微克微膠粒。你可以這樣想像:把一茶匙的塑膠混進一千公升的水—看來微不足道嗎?卻其實微膠足道,不少專家一直憂慮微塑膠可能致癌及損害人體細胞。


這份題為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的研究 ,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學者於三月發表。過去雖有研究發現人類糞便含微塑膠,卻不掌握它們留存體內的情況。這份報告的突破性,在於它開發的新檢測方式,終於成功檢視人體血液中所含的塑膠微粒,並分析膠粒種類及含量,以便進一步研究人體暴露在膠粒下的健康風險。


多得這項技術突破,我們知道50%的血液樣本含PET塑膠(常見於飲品膠樽,聚酯纖維衣物),36%含聚苯乙烯(譬如即棄餐具、發泡膠),23%含聚乙烯(例如塑膠袋),5%有俗稱阿加力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而部分樣本更同時含有兩至三種塑料。這份塑料名目清楚有力地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認真管制膠樽等用完即棄的塑膠製品。


當然,體內含膠不一定代表世界末日,還得視乎所含數量、濃度、以及暴露時間,需要進一步、進二步、進三步……的科學研究,不過科學家已從小鼠身上發現,塑膠微粒可能會滲入腦血管障壁,並導致高膽固醇和心臟病等。如果我們一味躲在「未經證實」的盾牌後面縱容塑膠為患,只擔心待謎底揭穿時,人類已經恨錯難返。我這樣說,並無誇張。時至今日,遺落在海洋和陸上的塑料廢物多如沙數,人類根本沒有妥善應對。而隨着年月磨蝕,它們將碎化成片、再成顆粒、或進一步變成連肉眼也察覺不了的超小微粒,屆時我們更加束手無策。這次研究提醒,微膠粒已 滲透人類的生活環境和食物鏈,舉凡我們飲的水、吃的食物、吸入的空氣,都是它們進入人體的途徑。所以,大家從膠樽喝水,也可以是飲「膠粒水」;吃多春魚,也可以是品嘗「多膠魚」……


奈何舊債未清,新債又來。按現時趨勢,塑料產量將在二○四○年倍增,當中很大比例是用完即棄的「短命膠」,代表微塑膠只會源源不絕地湧現。微塑膠威脅不單是現在式,更是未來災難式。


過去,塑膠污染能吸引大家關注,可能因為海龜鼻子那枝塑膠飲管、鯨豚胃裏海量的塑膠垃圾,或是滿灘岸的短命膠,看得見,摸得到。然而,待廢塑膠化身成比髮絲直徑還細小的微粒時,我們每一個都將置身看不見的戰場。


說到這,微塑膠這場仗的帷幕,才剛拉起呢。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2年4月15日 明周文化

我們重視您的隱私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增強您的瀏覽體驗,提供個性化的廣告或內容,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通過點擊“接受所有”,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