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林優化計劃 植林優化計劃

植林優化計劃

建立原生樹林加種本地樹苗,豐富香港郊野公園生物多樣性,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更多食物和棲息地

images

植林優化計劃簡介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的樹林幾近全禿,政府開展大規模植林工作,由於不少地方環境條件欠佳,故引入適應能力較強的外來先鋒樹木品種加快綠化進程。

八十年代之前,外來樹種仍是主流,例如台灣相思、紅膠木、愛氏松(濕地松)等,它們更被稱為「植林三寶」,因為它們能在瘠地快速生長,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因此成了植林的常用樹種,在香港郊野被廣泛種植。

這些「外援」先鋒樹木品種雖然有效地改善了水土流失,但這些植林區現正面對很多問題,包括同時間一起老化和壞死、生長空間不足等,部份外地樹種更有排他特性,令其他植物難以在林下生長,所以這些樹林的物種多樣性通常不高,原生樹種自然更新的速度也十分緩慢。

為了提升植林區的生態價值,增加生物多樣性,漁農自然護理署於 2009 年開始展開了「植林優化計劃」,疏伐已老化的台灣相思、白千層、桉樹等外來樹種,再種植本土樹苗和進行樹木護理工作。

 「綠惜地球」自2016年加入計劃,與漁護署和公眾合力建立原生樹林,並每年申請新的優化地點。透過加種本地原生樹苗,豐富香港郊野公園的植物多樣化,為野生物種提供更多食物和棲息地。截止2025年,我們的優化工作覆蓋共16個漁農自然護理署指定的植樹場。


統籌

  • logo

支持單位

  • logo

贊助


(2017-2021) (2020-2024) (2025- )

(2023-2028)


  

(2017-2021) (2018-2022) (2019-2023) (2021-2025) (2022-2026) (2023-2027)

logo

(2021-2026)                                                    


我們的樹林故事

images

如何改造樹林?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改造過程需時至少五年。
跟一般的植樹活動環境不一樣,所有過程都是在現有的樹林內進行,參加者需在林中穿梭參與各項植林、護理或研究活動,對大部分的公眾朋友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植樹體驗。

步驟1

步驟1

先畫訂植樹場範圍

步驟2

步驟2

策略性地把場內老化及遮蓋林底陽光的外地樹種移除

步驟3

步驟3

植入原生品種

步驟4

步驟4

每年進行生長監察及樹苗護理(例如除草施肥)

步驟5

步驟5

定期進行生態研究了解成效

本地樹種

我們重視您的隱私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增強您的瀏覽體驗,提供個性化的廣告或內容,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通過點擊“接受所有”,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