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次氣候訴訟敲響警鐘
(2024 年 11 月 8 日 評論)韓國憲法法院早前裁決宣佈該國現有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有所不足,引起了廣泛關注。韓國雖然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但還是被判敗訴了。與香港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相比,兩地都訂下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最終目標。然而,韓國與香港不同之處,是其強而有力的《碳中和法》。儘管如此,韓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中仍然對政府的減碳政策感到憂慮。這是亞洲首次氣候訴訟,想不到這不一樣的「韓風」也敲響了各地的氣候警鐘。
港人低估全面碳中和的難度
2023年香港大學一項調查1,705名香港成年人,當中只有58%的人認為未來五年內氣候變化對香港會產生顯著影響,另約40%的受訪者對個人影響只持中度或高度關注的態度。老年人甚至傾向於認為香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小。這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同類調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年聯合國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89%的受訪者希望政府採取更強有力的氣候行動。香港與其他城市在態度上的差異凸顯了宣傳的重要性和氣候教育的必要性。
有趣的是,香港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進展。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從2016年41,000千噸下降到2022年的33,500千噸以下。
然而,從能源使用統計資料和廢物監測報告卻顯示出另一個故事。眾所周知,發電仍然是香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近年來佔總溫室氣體排放的60%以上。自2016年《巴黎協定》在香港生效以來,這一比例大體上在增加。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2016年香港的電力使用量為159拍焦耳,到2023年上升至164拍焦耳。另一個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是廢物管理。人均城市固體廢物從2016年的1.41公斤上升至2022年的1.51公斤。
這個情況不難理解,主要源於電力公司逐步用天然氣替代燃煤混合燃料,但僅依靠這種捨易取難的方法終是難以實現全面碳中和。
加強教育 全民減碳
要實現碳中和,環境及生態局氣候變化專員應善用資源,並與其他部門合作,制定積極策略提昇意識以推動全民氣候行動。借鑒韓國的經驗,我們認識到民間力量的重要性。動員市民從來都不容易,我們從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一事中上了寶貴一課, 政府需要有策略溝通並堅持不懈地完成這具挑戰的工作。
法院要求韓國國會於2026年2月底前修訂法律,而這次氣候訴訟已經啟發了印尼人民向自己國家人權委員會提出類似的訴求。隨著「韓風」捲至,亞洲各國似乎愈來愈重視氣候政策和行動,或許也可說是越來越熱,為勢所迫,有氣候遠見的政府應該能善用這一民情趨勢。
黃子勁
綠惜地球副總幹事
2024 年 11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