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的Nina喜歡到河溪看蜻蜓,水質愈乾淨,蜻蜓愈多,是天然的環境監測器。這種親水的小昆蟲羽化以後,想飛哪,就飛哪,看來優雅又靈巧。Nina就愛牠的自由自在,名字中的Aeshnina便取自發音相近的Aeshna(晏蜓屬,蜻蜓的一種);她更立志「成為強壯的女人,要探索全球世界」,恍似是隻監察環境的小蜻蜓。...
環保署今日公布《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0》。這份相當於環保署減廢成績單的報告顯示,縱管疫情下經濟活動減少,導致廢物量下跌,但整體回收率持續下跌至28%,家居回收率更跌破兩成大關,僅得19%,是都固報告有記錄以來最差。...
別以為回收塑膠能解決全球海洋和海洋野生動物面對的威脅,因為這個想法既「錯誤」也「行不通」。發表這番言論者,不是環保團體或「阿茂阿壽」,而是英國首相約翰遜。印象中,這是第一次有重量級國家領導人刺破大家的回收夢。...
移居台北一年半,早習慣聽到「雪糕車」音樂,就知道是掉垃圾之時。幾經歷煉,我們已熟知哪天只收廢紙膠袋、哪天才收納瓶子;還有逢周三、周日停收廢物,就別傻更更提着垃圾袋下樓癡癡地等……
垃圾收費草案終於在8月26日獲三讀通過,對源頭減廢,減低堆填區的處理壓力本應可喜可賀;惟法規一出,新聞報道、各大社交網絡、討論區卻是質疑、負評之聲不絕,環保團體亦紛紛表示保留。綜觀而論,市民普遍對回收配套不足及非法棄置感擔憂,環團則憂慮法例生效日遙遙無期...
"香港每日往堆填區扔掉約500萬個飲品膠樽,出口回收率卻只得卑微的0.5%,代表大家每飲完100瓶飲料,能送到回收場的膠樽平均不夠1個,情何以堪。環保署正開展「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建議市民每退還1個膠樽,可獲1角回贈獎勵;有民間組織更認為,僅5仙的鼓勵已經足夠,又把獎勵計劃和環保團體倡議的「按樽制」混作一談,讓人有魚目混珠的感覺。 "...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增強您的瀏覽體驗,提供個性化的廣告或內容,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通過點擊“接受所有”,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