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文章 新聞文章

新聞文章

港推新減廢藍圖 應加緊查找不足

datetime2021-02-20
分類
標簽
images

(2021年02月20日 評論)收到一張大額支票,卻沒填上兌款日期,你心裏會踏實嗎?環境局在農曆年前提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減廢及回收目標,前者期望每日人均廢物棄置量能減少40%至45%,後者回收率則追上55%。數字看上去都不錯,不過就是沒訂明兌現年期。

8年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開出第一張減廢「期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定出10年間每日人均減少約4成廢物棄置量的目標,也就是由2011年的1.27公斤,遞減至2017年的1公斤,再到2022年的0.8公斤;至於回收率,則要提升至55%。

可惜,彈票了。

8年前期票 無法兌現

8年過去,目標均無法兌現,實際情況更與目標漸行漸遠:人均每日垃圾棄置量持續攀升,2017年增至1.45公斤,若非2019年遇上反修例拉低廢物量,估計這條垃圾曲綫,仍會像斷綫風箏般持續失控;回收率同樣無起色,最新數據為2019年的29%,與原目標相差26個百分點。

黃局長回應傳媒辯稱,當年提出逾20項主要環保措施,不是已經落實,便是在進行中,而且因時制宜新增額外舉措,可以說是「唔止做得七七八八,直情係加零一」。如果「做凸了」卻仍遠不合格,就更須查找不足:這是不努力,還是措施大落後,甚或力度不夠?而非抱「做了等如做好」的態度。不然,當局又如何說服社會大眾,新一份藍圖不再是空頭支票?

或許局長命途多舛,在2012年上任時,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從接近5成的高位回落,但仍有39%,不過之後遭逢內地先後實施的「綠籬行動」(2013年)及俗稱「24味」的禁運「洋垃圾」政策(2017年),讓長年依賴出口的回收業深受打擊,2019年回收率首度跌穿3成關口。

對此,政府撥款10億元成立回收基金,為回收業者提供「止血」資助,卻無助產業面對挑戰。及後政府跳出過往「大市場小政府」的固有思維,主動介入中下價廢品市場,推出中央收紙、中央收膠等措施,試圖殺出回收再造的血路。

外圍市場影響因素固然重要,卻並非當局開脫的理由。誠如環保部門視作重中之重的廢物收費政策,舊藍圖中列明要在2015年前草擬法案,實際上卻要到2018年11月才向立法會提交草案,怪不得人。

新廢物藍圖提出了「全民減廢、加強資源循環及邁向零堆填」3大願景,但當局最想興建第二座焚化爐,試圖以每日至少燒掉6,000公噸的廢物,解決約6成的城市垃圾。

建焚化爐 不如推廢物收費

明白香港土地空間寶貴,不該長年依賴堆填區,但減廢回收沒交出功課,回收率每況愈下(2019年塑膠回收率慘跌至單位數,廢紙回收率則跌破4成關口),卻想把大量有用資源拿去燒,這樣所謂的「轉廢為能」,說來荒謬,更非可持續廢物管理的上策。環保部門倒不如老老實實,加把勁說服議會支持廢物收費政策,不然未來香港還可能要迎來第三座焚化爐呢。

回想過去,回歸後首任環保負責官員廖秀冬提出的10年廢物管理藍圖,到了邱騰華上場便已拋諸腦後;邱騰華離任前推出的廢物管理目標,到黃錦星上任後又推倒重來。這屆政府只餘1年任期,歷史會否一再重蹈覆轍,不久便將揭盅。

然而,對於一份只有目標、卻沒有明確時間表的廢物藍圖,社會又該如何監督、問責?如果擔心定下死綫而讓下屆政府綁手綁腳,那麼又為何可訂出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還煞有介事在藍圖總結的最後一段提出「配合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莫非只因為習大大說了中國2060實現碳中和,香港就得「二仔底死跟」?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1年02月20日 香港經濟日報

我們重視您的隱私

我們使用 cookies 來增強您的瀏覽體驗,提供個性化的廣告或內容,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通過點擊“接受所有”,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