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餐具:垃圾「明日之星」?
(2021年02月18日專欄)考考大家,用完的紙餐具,你會扔到裝廢紙抑或裝塑膠的回收箱嗎?
開估前,先說近兩年人人喊打的即棄塑膠,逼得國際餐飲巨企一一另覓出路。其中對策,就是改以紙餐具來替代部分塑膠,但姿勢多於實際。因為即使只替換了少部分餐具,但是一個紙杯、一根飲管、一個紙托盤,疊加起來,依然是海量。
而這海量的紙餐具,也湧進我城了。
環保署月前公布的二〇一九年《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揭示了兩個重要信息。第一,該年我城垃圾量,竟煞停了年年增長的趨勢,罕有地較對上一年回落3.2%;廚餘、塑膠、玻璃、木材等各個廢物類別,幾近全線下跌,惟廢紙數量不跌反升;第二,在平均每日棄置二千七百零四噸的廢紙中,「紙餐具」三字首度榜上有名,被歸入「其他」類目。
這個「其他」類廢紙,每日多達一千四百九十六公噸,佔廢紙總量一半以上,不容小覷。然而,環保署沒具體說出「紙餐具」這分項佔若干,我們無從得知此「後起之秀」的棄置量有多驚人;當局未來需要羅列相關數據,方能對症下藥。
按環保署分類,紙餐具被歸入廢紙類,但別篤定以為它「根正苗紅」。這些冠名「紙料」的製品,有些在表面塗了薄薄的聚乙烯層(polyethylene,PE),有些曾經浸蠟,以達至防水防滲的效果。要是真的被送到造紙廠循環再造,麻煩就大了。
在紙廠的散漿機內,一般廢紙不消多久便被打散。然而,紙容器表面的膠膜,即使只有薄薄一片,卻會「死纏爛打」,怎樣也散不開。最後,廠方只能從紙漿裏抽出,當垃圾棄掉。在對岸的台灣,紙廠會計算這些無用之物的比例,稱之為「排渣率」。根據台灣造紙公會統計,數年前情況最糟,排渣率達到12%,也就是平均每一百公噸紙磚,就有十二公噸廢料,較美國和日本進口廢紙的排渣率高出三倍。
台灣有兩家專門處理紙餐具的再造場,但紙餐具卻令人傷腦筋,源於其輕身佔空間和衞生的顧慮,倘數量太少,物流成本便不符效益;儲存量若要夠,便須配合相當的儲存空間。然而,只要有人沒做好乾淨回收,裝載食物的餐具便會滋生蚊蟲,很多回收業者為免遭公眾投訴,索性放棄回收。也因此,據《聯合報》報道,台灣每年消耗超過八十億個紙餐具,但能真正回收的不足25%;而業內的悲觀估算,更僅得10%。這代表絕大部分紙餐具,要不被投進焚化爐,就是落入大自然。
回看香港,我們有回收鋁箔包和紙杯的再造紙廠喵坊(MilMill),發揮減少紙容器落入堆填區的作用。奈何缺乏下游處理的排渣設施,令有關塑膠薄膜揮之不去。
就是說,在香港,三色回收桶根本不歡迎紙餐具。與其煩惱該如何回收,不如認真思考如何避免使用。我們若不扭轉、放棄即棄型的生產及消費文化,即使轉用紙餐具或者可降解產品,也只是虛假的安慰劑,無法紓解人類此刻面對嚴峻的資源虛耗處境。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1年02月18日 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