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及政策評論 Press Release & Policy Opinion

(2016年4月24日) 4月22日地球日,不應只是個「行禮如儀」搞記招的良辰吉日,還該確確切切,是個環境抗爭的記念日子。1970年第一屆地球日,在美國發生一件劃時代的事。1500個年輕人,組成延綿三公里的人龍,手上提著可樂、芬達、雪碧等空瓶子,還有一袋袋的圾袋,喊著「把垃圾送回製造的人」的口號。當來到可口可樂亞特蘭大總部門口,大家把空瓶子、垃圾丟下,抗議這家大品牌做出不再回收汽水樽的決定。

(2016年4月23日) 有電子傳媒揭發,香港主要的回收舊衣商,大量棄置公眾善心捐出的衣物。很多捐贈者以為,舊衣會送給有需要的基層市民,卻原來絕大部分會賣到發展中國家。說白了,這是一門生意。既然是生意,怎麼會「倒米」扔掉,尤其是當中不乏頗新的衣物?

(2016年4月20日) 香港堆填區每日接收500萬個PET膠樽(即回收標誌1號樽),長年上演廢膠災難。從2008年至今,港人合共棄置了超過120億個膠樽,倘若把樽身連接起來,足以圍繞地球58圈。環保組織「綠惜地球」(The Green Earth)促請政府起動生產者責任法規,強調「再拖一年,多出來的廢膠樽便夠多繞地球八圈,環境局實在愧對地球先生。」

(2016年4月18日) 仁愛堂宣告撤出環保園,反映香港膠樽回收的命途多舛。面對堆填區每日接收五百萬個膠樽的災難,暫時未見環保部門提出可行的應對方案,特別是加快相關生產者責任的立法步伐。五百萬個膠樽加起來,重132公噸,相對於每日九千多公噸的都市固體垃圾,似乎小巫見大巫。但請不要忘記,膠樽最要命的,不單是重量,還有其難以壓扁的特性,佔領了堆填區大量寶貴空間。

Page 124 of 126 12...12112212312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