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及政策評論 Press Release & Policy Opinion

(2016年6月6日)食物環境衛生署今日表示,本年度已削減15%的垃圾桶量,並會進一步推出桶口較細的垃圾桶。綠惜地球指出,有關做法主要是配合日後推出「廢物按量收費」,避免家居或商鋪垃圾棄置到公共垃圾設施,迴避支付垃圾費的責任。本會提醒,當局務必配合加強監督及檢控,防犯胡亂棄置情況,才可達到減廢目的。

(2016年6月4日) 立法會上星期完成三讀,通過玻璃樽生產者責任法規,訂下回收7成飲品玻璃樽的目標,以實踐污染自付精神,同時紓緩堆填區爆煲的壓力。不過飲品商最終要承擔多少循環再造費用,仍要商議。筆者小時候,無論汽水、啤酒商,只要是在香港設廠,都會回收玻璃樽重用;但飲品業者從經濟成本考慮,相繼放棄回收重用,或者改用其他即棄包裝。此舉節省了運作成本,但飲完的即棄玻璃樽、膠樽和紙包裝,始終要人收集和棄置,這些開支,只不過是由普羅大眾代飲品商買單找數。

(2016年5月26日) 大學退宿潮湧至,學生形容為環保「海嘯」,意味大堆大堆未過期的食物、還有用得着的水樽、衣物、文具等,潮湧般充塞垃圾房。垃圾桶,怎麼會成為資源的歸宿?

(2016年5月25日) 繪本《好東西》中的主角,是個長著紅鼻子的藍色大巨人,看上去很討喜,大家儘管叫它「好東西」。書裡的人類好聰明,會用煤炭發電、水、石油氣、呼呼的風和太陽伯伯來產電,但當中最厲害的,卻是一根神奇棒子,「大家都說它是好東西。說它很乖很安全;放心、放心,就算遇上地震和火山爆發,也不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