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早前發表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諮詢文件,提議每交還一個膠樽,獲回贈一角。綠惜地球指出,上周一環保團體界別的諮詢中,多個發言的環團代表質疑回贈金額太低,效果存疑。綠惜地球指出,「當局捨國際間行之有效的按樽制,而傾向採用回贈,只為行政便利,卻犧牲了減塑初衷。」...
香港即使在大年初一,仍有清潔工開工清理垃圾。不過,在毗鄰的東南亞國家,尤其是靠近涉嫌違法廢塑膠回收場的村落,一年365日也被當作垃圾崗,成千上萬袋垃圾被丟棄在附近,承受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惡臭,甚至是「夜來香」──濃濃的燒膠味。而鄰國近年環境屢遭受荼毒,其中一個「國際聞名」的幫兇,竟然就是香港。...
(2021年03月06日 評論)環境局過去承諾的減廢大計泡湯,減量和回收目標均不合格,最近又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其中「零廢堆填」四個字,最吸引我。...
(2021年03月05日專欄)這是一則「帶眼識數字」的警世文,附帶一個記者幾年前尋根問柢挖出來的一段故。它源於環境局近日的一段話:「觀乎過去十年間的宏觀數據,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產生量由二○一○年的六百九十三萬公噸,降至二○一九年的五百六十七萬公噸,減少了18%。」廢物產生量減少,總算有交代,該開香檳了嗎?...
(2021年02月24日新聞稿) 政府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稱預算案),就環保政策方面,著墨集中電動車普及化,以及優化郊野公園設施,綠惜地球回應如下。...
(2021年2月22日新聞稿) 綠惜地球指出,2019年香港棄置15.5億個飲料膠樽,但出口回收率卻只得慘不忍睹的0.5%,故歡迎政府今日發表「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並促請當局盡早完成諮詢,開展立法程序,讓生產者承擔應有的回收責任,同時避免塑膠資源淪為垃圾。...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serve personalized ads or content, and analyze our traffic. By clicking "Accept All", you consent to our use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