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rticles News Articles

News Articles

綠色生活:他們的家園 我們的垃圾崗

datetime07 Mar 2021
Category
Keywords
images

(2021年03月07日專欄)你還記得忘了丟棄家裏那袋垃圾一日的臭味嗎?香港即使在大年初一,仍有清潔工開工清理垃圾。不過,在毗鄰的東南亞國家,尤其是靠近涉嫌違法廢塑膠回收場的村落,一年365日也被當作垃圾崗,成千上萬袋垃圾被丟棄在附近,承受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惡臭,甚至是「夜來香」──濃濃的燒膠味。而鄰國近年環境屢遭受荼毒,其中一個「國際聞名」的幫兇,竟然就是香港。

1. 夜晚燒廢塑膠 居民「吸毒」受罪

自中國大陸在2018年收緊入口廢塑膠後,數以十萬噸重廢塑膠突然經香港轉運至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等地,最終落得兩種下場。第一,是貿易商安排直接丟棄至堆填區;第二,是吸引不法商人,抽取有價值的回收物後,用有毒化學物清洗,再造成塑膠原料出口。不過,其餘無法回收的塑膠,就丟棄在靠近港口的小鎮村落,甚至以焚燒處理,釋出二噁英,污染空氣、土壤、水質及食物。

2019年中,筆者前往鄰近馬來西亞巴生港的Lorong Sungai Chandong、Pulau Indah及仁嘉隆鎮(Jenjarom)考察,Pulau Indah在馬拉語的意思,解作「美麗島」,但現實卻是「廢膠圍島」,何其諷刺。甫到達下車,就目睹逾3公頃的荒廢村屋,內裏充斥着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的塑膠,例如膠樽、暖包包裝、護手液樽等,堆起至少逾30座比成年人還要高的塑膠小山丘,蒼蠅無數,逗留片刻,頭痛作嘔已是等閒事。僅十步之隔的養殖魚塘,自有涉及違法的塑膠回收場在附近經營,用化學品洗刷塑膠再回收,懷疑將污水排到魚塘附近,嚴重影響生計。

揭發回收場惡行遭恐嚇

荒廢的村落尚且如此,靠近涉嫌違法廢塑膠回收場的民居更是叫苦連天。這些回收場為了避開執法部門巡查,往往會在夜裏開工,並將不要的廢塑膠焚燒,令附近居民每日「吸毒」受罪,更出現咳嗽、哮喘等症狀,甚至染上呼吸道疾病。村民兼化學家潘麗婷多次與國際媒體調查,揭發回收場的惡行,甚至連家被淋紅油亦無所畏懼,就是不信有強權無天理,更不違言痛斥牽涉洋垃圾貿易的出口地,以及包括香港在內的轉口地,「不要再當我們的家是你的垃圾崗」。

全球每年製造近90億噸廢塑膠,只有9%能夠乾淨回收,物料單一而有一定數量的,例如透明膠樽,其餘要不堆填或焚燒。至於一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廢塑膠,由於分揀成本較高,回收價值較低,所以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會出口這些「洋垃圾」到落後地區,美其名叫出口回收再造,實際只是眼不見為乾淨。1992至2017年間,中國大陸對塑膠等原材料需求若渴,入口全球近46%的廢品。香港地理位置近水樓台,成立公司手續簡便,毋須在本地有回收設施,即可從事垃圾轉口貿易,可謂本小利大,自然奠定國際垃圾貿易自由港的地位。2016及2017年,香港分別轉口逾260萬及160萬噸廢塑膠,逾九成轉口至中國大陸,其中一半屬於難以回收的低端廢品。

2. 環境部門放軟手腳 非法運廢成罪犯「大茶飯」

不過,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加上垃圾貿易多年來對環境造成衝擊,亦要顧及國際形象,不願再成為他國的垃圾崗,於是在2018年收緊入口廢紙、廢膠等24種固體廢物(俗稱廿四味)。中國拒收,不代表洋垃圾會自然消失,發達地區急需找到入口限制、環境法規要求寬鬆的國家傾倒廢物,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頓然成為其新寵。香港既自詡為國際大都會,卻沒有對此警惕,續擔當垃圾轉口港,近年轉運數以10萬噸計的廢塑膠到當地。你可以說,這是明買明賣的自由貿易,但人家也有呼吸新鮮空氣、家園不受污染的自由。環境部門放軟手腳的後果,終在翌年自食其果。

東南亞遭受的禍害,國際社會早就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國際刑警也看不過眼,在2020年8月發布首份有關廢塑膠貿易的報告,全球廢塑膠貿易額由2016年348億美元(約2700億港元),預計大幅增長至2022年500多億美元(約3880億港元),既是「大茶飯」,也吸引不法分子分一杯羹。報告特別強調,近兩年非法廢品運輸量有明顯增長,並透過自由港等轉口地偽裝成廢品來源地,再運往其他地區,香港正正擔當這角色。

3. 廢品被退回港 公帑埋單

香港參與這種臭名昭彰的貿易,損人也不利己。近年東南亞等地收緊入口,並在關口加強抽查,一旦發現是低端廢品或涉及非法貿易,就會將貨櫃退運至出口地。冤有頭債有主,由於香港是轉口港,往往被當成始作俑者。2019年,就有14個貨櫃從馬來西亞及菲律賓退運返港,一半留港處理,不過這些廢塑膠或電子垃圾既然被東南亞當作廢物,回到香港後,最讓人擔憂的,是大部分被丟棄至堆填區,變相用公帑為這些垃圾埋單。

《巴塞爾公約》規管廢塑膠的條文,在前年中獲逾180個國家通過,在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凡出口或轉口,均須通報,並獲得進口國同意,杜絕在不知情下接收洋垃圾。今年1月,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本來沒有安排討論這個議題,在3個議員不約而同追問下,環境局始反駁,近年香港廢塑膠轉運量大減,加上今年《巴塞爾公約》實施後,預料情况會「微不足道」,前言所述,更只是「歷史事件」。

4. 規管條文 形同虛設

香港是全球廢塑膠轉口地,根據聯合國資料,2019年分別是越南和泰國的第二大來源地,同時是菲律賓的第三大來源。即使自中國2018年禁止進口「洋垃圾」後,由2017年逾160萬噸,回落至2020年約10萬噸,相當於5000多個標準貨櫃量,運到發展中地區非法處理及棄置。為何要讓無辜的村民,為香港的垃圾貿易「埋單」?這是環境的不公不義,絕非「微不足道」。

一個馬來西亞跟進洋垃圾議題多年的環保團體伙伴,日前傳來一則壞消息。事緣在2月18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環境局突擊檢查中,發現有8個裝滿145噸電子垃圾的貨櫃在未經批准下進口,打算在當地回收有價值的金屬。經初步調查後,該批貨櫃涉嫌從香港及美國出口。環保署早前回覆本會,指會聯絡馬來西亞當局跟進。目前雖未知該批貨櫃是否經香港轉口或出口,但也提醒香港切勿掉以輕心。而這個馬來西亞伙伴相信,即使《巴塞爾公約》規管廢塑膠貿易的條文已經實施,東南亞仍然接收相當多未經許可而進口的洋垃圾。

美國一直是香港最大廢塑膠的來源地,2020年便從美國進口逾7萬噸,佔本港總進口量約四分之一,卻是《公約》唯一非締約國的發達國家,會否續透過香港轉口廢品,還望環境部門汲取「歷史教訓」,做好情報工作,嚴格執法。日前環保署成功檢控一宗從加拿大進口廢塑膠、電子垃圾等的個案,值得肯定。若今年繼續加強把關,並定期向立法會匯報最新情况,開誠布公,料有助洗脫洋垃圾自由港的臭名,否則「歷史事件」只會重演。

楊日輝

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

2021年03月07日 明報新聞網

We value your privacy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serve personalized ads or content, and analyze our traffic. By clicking "Accept All", you consent to our use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