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rticles News Articles

News Articles

短命膠運動

datetime08 Oct 2021
Category
Keywords
images

(2021年10月08日專欄)我服務的環保組織綠惜地球五歲了,趁機盤點這五年來的環保運動,當中有關「短命膠」那筆,很值得一書。

短命膠,指的是使用時間短,但環境遺害大的即棄塑膠,譬如飲品膠樽、即棄餐具、包裝膠袋等。這些即棄產品現在似乎受盡千夫所指,但在五年前,它們都尚未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

譬如說,那隻看得人心痛、鼻孔插着吸管的海龜還未爆紅。聯合國環境署(UNEP)要到二○一八年才推出針對性的報告,正式把即棄塑膠列作「現世其中最大的環境災害」。

即棄塑膠污染已貼近臨界狀況,任誰都無法漠視。二○一九年,歐盟率先通過重磅級法令,要求用淘汰、包裝重新設計、提高回收率等各種手段,來應對含塑膠的即棄製品,包括膠飲管、膠樽、即棄餐具、香煙濾嘴等。翌年,中國政府緊跟世界形勢推出相關政策,並於今年分階段實行。

上面的,你都可能聽過政策,但卻未必知道這背後牽動整場運動的一些重要推手。在此來個白頭宮女話當年,一起溫故知新:

美國環保組織 Ocean Conservancy 二○一五年九月發表報告”Stemming the Tide: Land-based strategies for a plastic-free ocean”,估計全世界55%至60%的海洋塑膠垃圾,來自以下五個亞洲國家:中國、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中國排名第一。

這份報告激起巨浪—畢竟,誰喜歡被指着鼻子說是海洋污染者?所以中國最近推出對付即棄塑膠的政策,多少與它有關。

至於東南亞國家的環保團體則不忿氣,組成平台聯盟Break Free From Plastic(BFFP),反問這大量又難回收處理的即棄垃圾,究竟由誰製造? BFFP在二○一七年發起淨灘,把撿到的塑膠垃圾做分類統計,發現「罪魁禍首」原來是國際品牌。

二○一八年,BFFP擴大運動規模,呼籲全球民間組織響應在各地做品牌調查,集中數據後統一發布,進一步引證可口可樂、雀巢、P&G、百事、聯合利華等國際大咖,都是前列的國際污染者。

就這樣,全球塑膠污染的運動方向,由只向國家問責,拉闊至扣問企業:你們的環保責任在哪?

在香港,綠惜地球也是BFFP的響應團體,成功促使本地飲品生產商承諾回收七至九成的即棄塑膠飲品包裝。

品牌調查是施壓的大棒子(stick),而英國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EMF)在二○一九年發起的「新塑膠經濟承諾」,則可視作蘿蔔(carrot),提供正面誘因,更立體地開展減塑運動。

你可能不認識EMF,但總該聽過一個說法:到了二○五○年,海洋內的塑膠垃圾將會比所有魚類還要重。這就是EMF的研究結果之一。

參與「新塑膠經濟承諾」的企業承諾在特定年份內,做好源頭減塑和拒絕採用有毒塑料等措施,並要定期公布進度,包括發放即棄塑膠使用數據,增加透明度,才能獲取輿論掌聲。

許多被BFFP批評的企業都加入了「新塑膠經濟承諾」。從EMF的年度進度報告中,我們一方面知道可樂每年消耗的塑膠包裝原來多達三百萬噸,在一眾參與計劃的企業中排行第一,另方面也監察到各企業實施減塑的進展。

透過這些公開信息,BFFP等環保團體得到更多施壓的「彈藥」,而在民間持續督促下,加上EMF 等團體的誘因,一推一拉,驅動着企業的減塑動能。

不難預視,未來要求企業披露減塑信息的聲音將有增無減,當中包括塑膠用量、減量目標及路線圖。企業也別以為提高回收量就好,始終在塑膠產量愈多下,減產才是真正的成績單。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1年10月08日 明周文化

We value your privacy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serve personalized ads or content, and analyze our traffic. By clicking "Accept All", you consent to our use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