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無法應對氣候危機,下一代將不會原諒我們。」第26屆氣候峰會上周日於蘇格蘭格拉斯哥揭幕,主辦國英國首相約翰遜開幕致辭,呼籲各國為全球增溫控制在1.5度合作。如果氣候峰會是英國小說《哈利波特》中的「意若思鏡」,會展現照鏡者內心最強烈的慾望,觀乎目前各國減少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停止濫伐林木的承諾等,映照出的不見得是為下一代謀求福祉,而是爭持不下的利益瓜葛。...
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九月底刊出布魯塞爾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氣候學家Wim Thiery的報告 “Intergenerational inequities in exposure to climate extremes”,指出四十歲以下的人,一生中面臨極端災難的次數,將會不成比例地多,而且愈晚出生愈慘情。舉例說,現在才出世的娃兒,一生中平均會遇上三十次熱浪,比六十年前出生的祖輩高出六倍;他們迎上的旱災、洪災、農作業失收和野火,也將是阿公阿嫲輩的兩至三倍。...
為對抗氣候危機,全球大部分國家已承諾「碳中和」。而訂定淨零排放目標,豈止是政府角色,大企業同樣責無旁貸。然而,綠惜地球在檢視恆生指數成份股中19間電力及能源、運輸及銀行企業後發現,當中只有四成 (42%) 有跟隨香港政府的2050年碳中和目標,而同時定出達標路線圖者,只得21%,反映「港股減碳跑輸大市」。本會呼籲,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市公司賺取利潤之餘,更該盡早加入碳中和行列,為地球降溫出力。...
以上說的似是電影情節,卻也是活生生的事例,而且經濟代價不菲。同為國際大城市的紐約,在2012年遭颱風「桑迪」吹襲,洪水淹沒曼克頓多個地鐵站及渡河隧道,災後用上超過10年都未能完全修復,經濟損失190億美元(折合約港幣1,482億元),可見要防止洪水及沙泥破壞交通基建,防災設施不可或缺。去年,陸軍兵團甚至建議為大紐約灣區策略性防洪–建設6公里長海堤預防風暴潮及洪水,預算1,190億美元(折合約港幣9,282億元)。...
「你有想過移民嗎?」相信近年部分港人想過同一問題。無獨有偶,全球也將面臨移民潮,世界銀行在上月中旬大膽預測,「移民潮」將在未來10年內出現,至2050年加劇,估計有約2億人因氣候危機離開家園,更警告若未來10年無法扭轉危機,「氣候移民」將避無可避。真有如此嚴重嗎?...
過去,「百年一遇」的天災新聞,已夠吸睛;可是極端天氣愈見頻繁,未來也許要待「千年一遇」或「萬年一遇」的災,才能走得進新聞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