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碳中和 企業先行?
- Category
- Keywords
(2021年10月02日評論)「你有想過移民嗎?」相信近年部分港人想過同一問題。無獨有偶,全球也將面臨移民潮,世界銀行在上月中旬大膽預測,「移民潮」將在未來10年內出現,至2050年加劇,估計有約2億人因氣候危機離開家園,更警告若未來10年無法扭轉危機,「氣候移民」將避無可避。真有如此嚴重嗎?
暑熱難消 9月酷熱日數破紀錄
2050年聽起來或許仍很遙遠,那先談一下當下。中秋過後,暑熱難消,天文台上月發出逾7次酷熱天氣警告,最長一次超過166小時,錄得15日酷熱天氣,是有紀錄以來最多酷熱天氣日數的9月。
與工業革命前相比,目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攝氏1.1度。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如不大力減排,20年後有可能升溫攝氏2度,屆時極端天氣,例如更強的洪災、強颱風等,將造成大規模的人命傷亡、流離失所及財產損失。
地球升溫、極端天氣等只是病徵,每年高達510億噸的碳排放,當中逾6成由石化燃料產生,是病因。國際社會對「碳中和」(即碳排放和負碳排,互相抵銷為零)的關注,在近兩年可謂一時無兩,截至去年底,全球逾120個國家或地區承諾「碳中和」,包括內地和香港分別承諾在2060年和2050年實行。今年10月底在英國舉行的氣候峰會,是驗證各地碳中和的承諾如何兌現。
然而,大部分承諾碳中和的國家或地區,均未有制定氣候政策文件,全球第二大煤出口國澳洲日前更表明,拒絕承諾淘汰化石燃料,甚至有機會不出席氣候峰會,談判不容樂觀。
大國博弈不甚明朗,除了以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為首的年輕一代上街發聲外,投資者亦無法袖手旁觀,皆因繼續投資高碳排的石化產業,風險有增無減。今年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貨幣和資本市場部主管Tobias Adrian明言,氣候危機「絕對」可引發金融危機,例如近年菲律賓、巴哈馬群島的經濟就受颱風嚴重衝擊,其造成的下行風險不容忽視。
換言之,投資者想做好風險管理,就要敦促企業在「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公開披露氣候相關的信息,包括其每年直接或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如何減排等。
投資大戶訂藍圖 促能源公司減排
一群合共管理逾10萬億美元的投資者,上月中發布為能源公司制定的藍圖,包括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逐步減少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被《路透社》稱為「投資集團史無前例的倡議」。計劃詳細說明了10項石油和天然氣的淨零標準,協助基金經理比較公司表現,並了解相關企業是否與聯合國支持的2050淨零目標一致。
別以為這只是個別例子,《路透社》早前報道,來自220間金融機構、管理近30萬億美元資產的基金,包括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東方滙理(Amundi)等,亦在周三(9月29日)發起聯署信,呼籲全球1,600家污染最嚴重的企業,包括韓企現代汽車、製造化工及塑膠製品的德國化工龍頭巴斯夫(BASF)等,緊急制定具科學基礎的減排目標,到2050年時,將全球升溫控制在不超過攝氏1.5度範圍內。
港府已在去年《施政報告》承諾2050年碳中和,但時間表及路綫圖一直只聞樓梯響。各地例子皆說明,企業先行一步的話,投資者不必等運到,作為股東,可利用自己的投票權,為你理想的世界「投票」。
楊日輝
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
2021年10月02日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