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回收系統回收掉
- Category
- Keywords
(2024 年 12 月 7 日 評論)最近環保署表示,擴展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中央收膠)合約在來年1月結束後,將不予延續。署方稱之後收膠會「市場化」,換言之,綠在區區把廢膠交予回收商處理時,或須額外繳付處理費,有些綠在區區負責人擔心會被回收商索取回收處理費,加重經營壓力。說到這裏,很多人會疑惑,中央收膠和我們有甚麼關係?它在回收系統有甚麼作用?那麼我們就要談談中央收膠的來龍去脈。
中央收膠扭轉塑膠回收面貌
未推行中央收膠前,塑膠回收多年來只侷限於塑膠瓶,然而大眾常見的塑膠廢物,如網購塑膠包裝、即棄膠餐盒、膠餐具、膠袋等雜膠則乏人問津。雜膠成份不一,經處理後一般只能用作生產膠袋等廉價產品,所以回收價值不高。再者,近年中國內地政府厲行環保政策,多次收緊廢塑膠的進口,雜膠幾乎無路可走。可是任由塑膠棄置於堆填區,成本也是相當高昂,香港在2019年把接近84.7萬噸塑膠送往堆填區棄置,按重量推算,涉及的垃圾轉運費和堆填處置費約3.7億元,而塑膠廢物對環境和公共衛生的損害還沒有計算在內。如果繼續讓市場供求主導雜膠的回收,雜膠只會繼續送入堆填區,很難會進入回收系統。
於是政府在2020年1月實行中央收膠,其初衷是為垃圾收費作準備。當時有人批評垃圾收費只是政府伸手向市民拿錢的藉口,當局為了釋除疑慮,承諾率先搞好回收,於是推出了中央收膠,由政府委派幾間大型回收商,統一回收塑膠廢物。中央收膠的出現,徹底扭轉了塑膠回收的面貌,雜膠回收不會受市場干擾。簡單來說,沒有中央收膠,雜膠回收難以普及起來。
後來中央收膠覆蓋範圍由最初的三區擴展至九區。同時,綠在區區的收集網絡逐漸擴張,中央收膠的承辦商便順理成章,從綠在區區和屋苑接收雜膠,充當回收點的幕後支援。現在綠在區區的定位是社區回收的門市,而中央收膠則負責終端處理,整條回收鏈漸上軌道。隨著近月市民的回收意識增強,中央收膠回收量穩步上揚。根據我們從環保署索取的資料,中央收膠在今年頭九個月的回收量已超越去年全年總和(見下表),反映中央收膠發揮重大作用。
取消中央收膠理據不充份
近月香港政府財政緊拙,環保署要撙節開支,本來是無可厚非,但萬萬也想不到當局會打中央收膠的主意。我們認為中央收膠是關鍵的回收系統,不應該貿然取消,原因如下:
首先,取消中央收膠會增加綠在區區的營運壓力,也可能改變綠在區區的服務形態。一旦實行所謂的「市場化」,回收商顯然會封掉蝕本門,只要從綠在區區收到低價值的雜膠,一定會向綠在區區索取處理雜膠的成本,可是綠在區區的營運機構當初申辦綠在區區時,多半沒有料到中央收膠會無疾而終,因此未必會預留資金來「倒貼」雜膠的回收。如果「市場化」意味著回收點須承擔部分的回收成本。綠在區區面對經營壓力,或者想辦法收集價值較高的物品(如塑膠瓶),盡量把低價物品(如膠袋、塑膠包裝)拒諸門外,結果會影響塑膠回收服務的穩定性。
其次,取消中央收膠對環保署的財政沒有太大幫助。翻查環保署網頁,九區中央收膠的三張合約期長達33個月,但總值只約6650萬元,對比2024至25年環保署在廢物管理工作的預算(高達63億600萬元)只是九牛一毛,向中央收膠開刀,意義並不大。
從時機來看,當局在年中暫緩了垃圾徵費,同時稱「政府推進減廢回收的初心從未改變」,可是署方卻在幾個月後為了節省這丁點的開支,貿然取消中央收膠,讓人覺得環保署斤斤計較。且勿忘當初推行中央收膠,目標是穩著民心,避免實行垃圾收費時民情反彈,現在卻靜悄悄取消,容易令人覺得政府不再重視減廢。
此外,為了確保回收服務穩定,環保署向媒體表示會「適度支援受停止中央收膠服務影響的『綠在區區』營辦機構,減低其在現合約期內處理廢塑膠的成本壓力」,似乎會補貼綠在區區,然而市民的回收意識越來越強,綠在區區的回收量也不斷上升,未來補貼收膠的開支可能很可觀。現時取消中央收膠,結果可能是先省錢,後花錢,折騰一番之後,倒頭來省不了多少開支。
中央收膠的去留問題,涉及政府應如何介入市場,以達致環保的效益。政府的介入除了補貼,還有有利的減廢政策,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帶起減廢回收的氛圍。多年以來,回收業界一直抱怨回收量低迷,以致無法達到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說到底,問題的癥結就是欠缺全面的減廢回收政策,以致香港的減廢政策,多年都處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尷尬處境。要是實行了垃圾收費,棄置雜膠不再是沒有金錢成本的行為,回收雜膠的相對價值便會提高,自然可以提振回收,中央收膠等回收計劃不但可以交出更亮麗的成績,更會成為不可或缺的民生服務,可是減廢政策朝令夕改,要不搞幾年就草草收結,要不就是一拖再拖,受苦的除了是環境,更是出心出力參與環保工作的朋友。我們懇請環保署三思,別在減廢風氣稍有進展之際,首先就把回收系統回收掉。
陳永傑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
2024 年 12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