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rticles News Articles

News Articles

綠惜地球回應「管制即棄塑膠」公眾參與意見書

datetime29 Dec 2021
Category
Keywords
images

(2020年12月29日 意見書) 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及全體委員:

2020年塑膠棄置量為2,312噸,是十年來第三高,塑膠回收率卻僅11%,回歸2015年水平。當中膠袋(包括塑料包裝袋)最多,佔整體塑膠棄置量35%,平均每人每年556個,較2019年上升6%。本會歡迎當局考慮管制即棄塑膠,但公眾參與文件有以下四大缺口,令減少整體塑膠廢物量成疑,本會期望委員會關注:

一、未設減量和回收目標、時間表

全球廢塑膠污染危機源於失控地製造及棄置即棄塑膠產品,加上回收成效低令資源無法循環再用。要扭轉情況,務須有明確減量及回收的目標及時間表,否則既無法評估措施及其效果。

以中國《限塑令》為例,規定2025年所有酒店不可以免費提供即棄用品;歐盟亦已規定在2025年開始,膠袋人均年使用量須少於40個,並匯報使用量,另外塑膠包裝須在2025年達到50%回收率,2030達到55%回收率。是次公眾參與文件沒有訂立相關目標,反而「將個波拋比非環保專業的市民」,本會表示不解及失望。

二、只規管本地塑料包裝 忽略數量更大的進口塑料包裝

公眾參與文件只就管制本地塑料包裝作諮詢,但本地工業式微,大部分市面售賣的產品是進口貨,只規管本地塑料包裝根本未能針對問題癥結。

本會聯同其他環團在今年初聘請市場調查機構Nielsen針對香港家庭必備的米類、即食麵、中式麵及砂糖四類產品作分析。單計2020年於超市、便利店等零售點,已售出近2億件,推算其即棄塑膠包裝總長度足以圍繞地球兩個圈。另一例子為糖果產品,香港在2019年進口約3.4億件糖果產品的即棄塑膠包裝(還未計算獨立包裝),它們大部分為複合物料,難以回收,相信只能落入堆填區。然而,這些進口包裝的商品在芸芸產品中只是冰山一角。

如只管制本地塑料包裝,不單對本地生產者不公,更變相鼓勵生產商將包裝工序移遷境外以逃避規管。不但無助減少塑膠棄置,更因增加運輸里數帶來額外碳排放,故本會要求日後管制措施需同時管制進口包裝。

三、沒有釐定「可降解」及「可回收」的標準

是次公眾參與文件中只提及規管氧化式分解塑膠(oxo-biodegradable plastic)及要求生產商提供資訊。不過,市場上其他可降解塑膠例如PLA聚乳酸等亦越見流行,但不少產品沒有清楚註明具體成份及回收資訊,本會認為當局必須管制所有含塑料成分的可降解塑膠。

美國加州議會近日就通過法案,要求貨品回收率達到75%,沒有添加有毒物質(例如PFAS),才可印上回收標示。本會促請當局訂立類似標準:本港有能力回收的產品及產品包裝才可以印上回收標誌,方便市民分辨亦防止生產商胡亂聲稱產品可以回收。

四、久未更新塑膠購物袋徵費 拖慢減廢進度

檢討塑膠購物袋徵費也是公眾關注的要點,本會促請當局儘快收緊不必要的豁免(例如:密封包裝的冷藏食品/飲品、多重包裝的水果、故意打洞的麵包獨立包裝等),另外需禁止亂派平口袋(例如在蔬果貨架、自助收銀處)。市面不少商號早已上調購物袋徵費到多於$0.5,本會建議為了進一步減少即棄塑膠棄置量及推動源頭減廢,塑膠購物袋徵費應上調到至少$1,並按減量和回收目標定期檢討徵費水平。

總結

本會促請當局訂立全面的減少即棄塑膠藍圖,制定管制即棄塑膠的具體目標及時間表,達致實際減廢效果。對於無法避免或未有替代品的即棄塑膠,宜配合推行生產者責任制,例如歐盟規定生產者需提供公眾教育、社區收集服務及末端處理服務。

傳媒聯絡

劉兆朗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

劉祉鋒 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

電話:3708 8380

We value your privacy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serve personalized ads or content, and analyze our traffic. By clicking "Accept All", you consent to our use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