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 新聞稿)綠惜地球「惜山競走」(Green Hero Challenge) 進行的郊野山徑垃圾調查,在統計約15,000件垃圾後,發現紙巾、煙頭佔比最高 (各佔21%),食物包裝 (20%) 緊隨其後。若計入濕紙巾、(濕)紙巾包裝,「紙巾類」數量高達4,592件,佔總量的32%。(表一)
主理是次山徑調查的綠惜地球項目主任潘星宙稱,「大家到郊野總希望欣賞自然風景,而非漫山的『紙巾花』,呼籲遊人自備毛巾或消毒搓手液作代替;若無可避免用上紙巾,亦應『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惜山競走」是集淨山、廢物調查及競賽的慈善活動,1月8日至3月20日舉辦期間,共動員227人次出動79場行動,在城門、流水響、千島湖、大潭、元荃古道等熱門山徑清理及統計了14,495件垃圾,累計涉足逾一千公里山徑,相當於麥理浩徑十倍的長度,相信是本港最長里數的山徑垃圾調查。
這次調查清理出紙巾、食物包裝、膠樽等常見垃圾外,還有病毒快速測試劑、口罩、暖包、bb車、鞋墊,甚至一袋糞便等各式垃圾。多位參與者就慨嘆「垃圾多到撿不完」。根據漁護署資料,2021年在郊野公園清理的廢物便多達1,800公噸。
這次調查清理出4,592件「紙巾類」廢物,其中紙巾及濕紙巾共3,905件,後者 (804張) 佔當中兩成。主要發現地點為1. 山徑沿路;2. 車輛可達的山徑路傍;3. 涼亭等休息位置;4. 觀賞日出、日落等景點位; 5. 山徑旁的植物叢;和6. 野外露營場地一帶。
紙巾類廢物主要用於一般清潔 (例如抹嘴)及消毒,還有便溺後使用。前者與1至4的地點較相關,主要是遊人使用紙巾後遺下;至於後者,則與4至6最有關。
本會留意到,疫下多了人「親親大自然」,但就欠了山徑禮儀。例如馬鞍山的昂平大草地是觀看日出的勝地,假期遊人/露營客特別多,但日出之後,往往一地紙巾花,大煞風景。
另外,疫情也帶動更多人在非營地紮營,由於缺乏公共洗手間,野外大解小解情況嚴重,不少協力山徑垃圾調查的成員均面對過「一堆又一堆發霉有色紙巾」的「盛況」。而本會一月在郊野公園範圍的植樹場工作時,便發現連綿幾十米長的「排泄線」和遍地用後紙巾,更有同事誤踩「地雷」收場。
潘星宙指出,很多人認為紙巾會自然分解而隨處棄置,但不少品牌強調產品的強韌度,甚至以「濕水都唔爛」做賣點,掉到自然環境 (視乎天氣、紙巾厚度),需數周甚至幾個月才完全分解,亦有礙觀瞻,更應帶走。以香港郊野用量密集之程度,「未分解已經有下一個人掉」,如人人都認為可自然分解而隨手亂掉,會帶來衛生問題。此外,不少人對(濕)紙巾存在誤解,認為可自然分解,但其用料主要是不織布,屬難以分解的塑料。
若人有三急,又沒有廁所,潘建議在稍遠離步道及河溪水源之隱蔽樹林,用樹枝挖一淺洞解決,完事後回填泥土,用後紙巾以膠袋收妥帶走;露營人士則可準備「便攜式廁所」,方便事後處理。
此外,本會2019年曾進行類似山徑垃圾調查,當年「紙巾」排名第三,佔比10.7%;若加上濕紙巾和相關包裝的數量,累加百分比為16.4%,為是次調查約一半。(表二)
此外,煙頭一直是山徑常見的垃圾,在這次調查中排名僅次於紙巾。
正值清明假期,會有更多人到郊野或掃墓,天文台預測當日吹東至東北風4至5級,日間乾燥。本會呼籲遊人避免在郊野吸煙,或自備便攜式煙灰盒帶走煙蒂。
綠惜地球指出,這次垃圾調查可作為基線數據,無法斷言問題的嚴重性,但呼籲政府持續監測,掌握實況及趨勢,以制定相應措施。
綠惜地球認為,疫情持續多時,多了公眾到郊區舒展筋骨以舒緩「抗疫疲勞」,但郊野公園作為香港人的後花園,不應用垃圾糟蹋美好自然,呼籲市民自備「郊野四寶」,減少郊野垃圾:
●水壺;
●毛巾;
●食物盒 (避免㩦帶獨立包裝食物)
●小袋子 (裝載及帶走果皮、口罩等垃圾)
傳媒查詢: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潘星宙 (Antipas Poon)
電話:3708 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