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過國際XX日

(2023年6月16日 專欄) 我不喜歡過國際乜乜日、物物日,如果大家只會在這天高舉標語、辦幾場大龍鳳活動,行禮如儀。假如世界環境日是一面照妖鏡,那麼這一天,正映照出各國對塑膠問題的態度—真心着緊,抑或有口無心。
 
執筆時是六月五日,為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今年主題是「塑戰塑決」(普通話「速戰速決」的諧音)。聯合國環境署(UNEP)大聲疾呼要「擰緊」塑膠污染的水龍頭(Turning off the Tap),並且於五月底至六月初在巴黎舉行減塑公約的第二輪談判,務求175個國家代表在明年底前推出全球首條減塑公約,爭取在二○四○年前減少全球的八成塑膠污染。
 
塑膠污染這個水龍頭,打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已經打開,而且愈擰愈大。那時全世界的塑膠產量為200萬噸,七十多年之後,這個數字至激增215倍至4.3億噸;倘人類生活形態照舊,到了二○四○年,塑膠污染將產生全球19%的溫室氣體,到了二○六○年的塑膠製造量更會較二○二○年增加兩倍。與其說開大水龍頭,不如形容為「爆水管」更貼切。
 
源頭肆意生產,末端同樣失控。目前海洋每年吞下的塑膠垃圾估計多達1,100萬噸,到二○四○年更可能翻兩翻至2,900萬噸,相當於在每公尺的海岸線上傾倒50公斤塑膠。
 
人類必須盡早通過具決心、進取的公約條款,來應對塑膠引發的全球危機—這個說法理應毫無懸念。然而當議題涉及每年一萬億美元以上的貿易額、還有石油生產國和石化產業的利益時,會上諸國難免七嘴八舌。
 
在五日的會議中,部分國家耗上一半時間討論規程,例如要求把三分之二多數決的機制,修改為共識決策。如此,一個或少數國家便有更大機會扳倒大多數意見,那麼要生成強而有力的規管,難度便更大,更為自願性措施開上綠燈。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便指,「談判以一個嚴重的倒退開始……共識投票將允許一個國家否決任何決定,這可能導致整個談判過程停滯不前。」
 
有參與會議的友人告訴我,支持共識制的國家主要為中國、俄羅斯、沙地阿拉伯、阿聯酋、伊朗等國,當中不乏盛產石油及石化產業的。我翻過部分國家給聯合國的意見書,不少對強制性條款有保留,反而提議加強回收及改善廢物管理,以保住大規模生產的非永續模式。誠如法國生態部長Christophe Béchu於談判前警告,邊提高回收率邊繼續增產是退步的方案。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從減產開始,其次才是增加回收比例。
 
Christophe並非曲高和寡,由歐盟、日、韓、加拿大、挪威、盧旺達等五十多個國家組成的「雄心聯盟」(The High Ambition Coalition),便呼籲全球在二○四○年前結束塑料污染,同時認為公約必須把塑料設計標準化,以確保產品的耐用性、可回收性和安全性,實現兼顧環保和人類健康的塑料循環經濟。
 
要解決塑料污染問題,各國利益是攔路虎。正因為如此,聯合國便安排了五輪談判,務求在明年底前擺平各方利益,催生出首條國際性的塑料公約,而這次第二輪的巴黎會議,目標是起草條約初稿,以便在十一月的第三輪肯雅會議上商討。
 
十一月沒任何與環保直接相關的國際紀念日,但要完成美好的仗,不必在意特別日子。畢竟,挑戰當前,日日都該是保護環境日。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事務總監
2023年6月16日 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