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無細節 全民減碳從何開始?

(2021年10月16日 評論)本港10月內懸掛兩個八號或以上的颱風信號,相當罕見,對上一次已經是1974年。颱風「獅子山」及「圓規」造成多區水浸,甚至人命傷亡。在氣候危機下,颱風的強度增加,如果下次淹沒岸邊鐵路站甚或過海隧道,帶來的經濟損失及傷亡,想想也不寒而慄。
 
紐約風災十年未修復 損失1500億
 
以上說的似是電影情節,卻也是活生生的事例,而且經濟代價不菲。同為國際大城市的紐約,在2012年遭颱風「桑迪」吹襲,洪水淹沒曼克頓多個地鐵站及渡河隧道,災後用上超過10年都未能完全修復,經濟損失190億美元(折合約港幣1,482億元),可見要防止洪水及沙泥破壞交通基建,防災設施不可或缺。去年,陸軍兵團甚至建議為大紐約灣區策略性防洪–建設6公里長海堤預防風暴潮及洪水,預算1,190億美元(折合約港幣9,282億元)。
 
環境局上周五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下稱《藍圖》),預留2,400億港元應對氣候變化,但具體將如何善用預算在防洪防災、節能減排等措施上,仍未交代具體細節。
 
港未為高碳排行業 定減排目標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明言,要成功應對氣候變化,政府、私營界別和市民大眾必須上下一心,積極行動。《藍圖》雖然提出明確目標,在2050年或之前達致碳中和,卻並未為高碳排放行業定下減排目標。
 
香港66%的碳排放源自發電,而運輸及廢物的碳排放,分別佔18%及7%,企業的取態直接影響達致碳中和的成效。政府要為高碳排放的電力、運輸及棄置大量廢物的相關行業訂立法定要求,例如指向耗能大的行業交出碳中和路綫圖,或是向商業用電大戶實施累進制收費;碳排放較少的上市企業,也至少在每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滙報不同商業活動的碳排放量(或謂範圍一、二、三排放數據),讓立法會、公眾及投資者監察,加快減排步伐。
 
增綠色投資 為氣候支出融資
 
應對氣候變化的支出龐大,長遠不宜單依賴政府庫房。香港要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透過加強綠色借貸、綠色債券等領域,增大綠色投資,不但用於建設應對氣候危機的基建項目,更應惠及民間,包括推動現有樓宇及企業節能減排、加強可再生能源設施普及化等。
 
氣候峰會(COP26)將在月底舉行,香港既然把握時機推出《藍圖》,也應加快透過綠色金融進行減碳,杜絕一切以綠色金融為名、「漂綠」為實的項目混水摸魚,例如發綠債支持興建「焚化爐」,也別以增加核電比例,充當「零碳能源」。
 
 
劉兆朗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
2021年10月16日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