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9-2020)》 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須盡早出台


(2021年03月31日新聞稿) 飲品膠樽數量長年位居全球海洋垃圾前列,為監察海廢的重要指標*。過去一年,綠惜地球進行了40場淨灘,清點出共10,349個廢膠樽,完成了《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9-2020)》。報告發現,香港灘岸出現最多的三大膠樽品牌垃圾,分別為近年進軍香港、華潤集團旗下的內地品牌華潤怡寶,全球飲品巨企可口可樂、及本地的維他。
 
若以繁體字品牌區分,維他、可口可樂、屈臣氏本地三大品牌的廢膠樽,佔據70%的膠樽量。簡體品牌排名上,頭五位的華潤怡寶、康師傅、景田百歲山、農夫山泉、可口可樂共佔總棄置量的75%。
 
《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9-2020)》自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間進行,涵蓋20個非政府刊憲灘岸共40場次,總計收集到440多個品牌共10,349個膠樽。在能識別品牌的9,778個膠樽中,簡體、繁體及其他語言的品牌分別為6,044個 (62%)、3,485個 (35.6%)和 249個 (2.5%)。至於膠樽水與非膠樽水的比例,分別佔6,454個 (66%)及 3,324個 (34%)。
 

 

註:頭三位與去年一致
 
調查共有三項主要發現:
 
第一,在十大膠樽品牌中,怡寶、康師傅、景田百歲山、農夫山泉等內地牌子佔了一半,簡體字品牌膠樽更高佔膠樽總量的62%。這些內地品牌近年相繼來港銷售,甚至在港上市。其中有「水中茅台」之稱的農夫山泉,去年在港上市超額認購逾一千倍。
 
本會發言人稱,「飲品商錢可以賺,但勿忘環保責任」。香港2019年飲品膠樽出口回收率僅得0.5%,反映政府要加快落實塑膠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法規。本會認為,若本港按用國際行之有效的「按樽制」,並以每個膠樽至少5角的可退還按金,應可回收七成以上的膠樽。而法例出台前,內地飲品生產商更應主動提出減塑及回收的方案,例如參照可樂、屈臣氏、維他等本地品牌,公開承諾在2025年回收七至九成所出售的飲品包裝。
 

註:頭五位排名與對上一年一致
 
第二,本會連續兩年的調查發現,簡體字品牌膠樽的比例,遠高於繁體品牌,再次引証環保署2015年發布的《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指香港海洋垃圾95%源自本地的結論,是嚴重低估實況。本會促請當局檢視及修訂調查方法,並加強粵港官方的「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協作,促進源頭減廢及防堵廢物流入海洋的成效。
 
第三,在撿拾到的膠樽中,涉及礦泉水、蒸餾水等純水產品者高佔66%,比例與上年度相若。汽水、果汁、茶等「非水」類別佔三成多。綠惜地球促請政府增設免費斟飲水設施,鼓勵公眾自備容器,將可大幅壓抑使用膠樽。飲品生產商亦應改變銷售模式,多提供收費合理的斟飲水服務,取代即棄容器。
 
詳細報告請按此
 
 
傳媒聯絡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 劉兆朗
 
 
品牌調查地點:

 
鳴謝參與單位及個人:
Stanley Chan, 活在南丫、陳Wing、YC Leung、Kammy Lai、18同行山竹颱風義工招募,研究助理 黃宇真
 
* 根據環保組織Ocean Consevancy 2020年的全球淨灘調查,飲品膠樽是第三多的海洋垃圾,名次僅次於食物包裝和煙頭,頁15 https://oceanconservancy.org/wp-content/uploads/2020/10/FINAL_2020ICC_Repo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