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公約》規管廢塑膠條文生效 8個環保團體促請環保署嚴格執法 定期向立法會匯報工作

(2021年03月25日新聞稿) 規管全球有害廢物貿易的《巴塞爾公約》(下簡稱「公約」),2021年起正式管制廢塑膠貿易。香港這個自由港,一直是垃圾貿易的中轉重鎮,過去對中國大陸荼毒至深。香港政府雖聲稱履行《公約》,惟本港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美國並非公約的締約國,仍可能利用香港這個自由港作惡。故此,8個環保團體促請環保署及海關,嚴格執行《公約》,重點抽查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的貨櫃,並主動定期向立法會及公眾匯報把關工作,向全球不屑商人發出「香港不再是垃圾貿易自由港」重要訊息。
 
香港是全球廢塑膠集散地,轉口量驚人,以2019年而言,分別是越南和泰國的第二大來源地,同時是菲律賓的第三大來源。隨中國於2018年禁止進口「洋垃圾」後,轉口量由2017年逾160萬噸,回落至2020年約10萬噸。然而,環保團體提醒,別因這大幅回落的比率而高興得太早,因為約10萬公噸的轉口量,仍相當於五千餘個標準貨櫃,運到發展中地區非法處理及棄置,於當地構成環境災難,不容忽視。
 
國際刑警同樣呼籲國際社會勿對塑膠垃圾貿易掉以輕心,2020年8月發佈首份廢塑膠貿易的犯罪趨勢報告(下稱《報告》)*,預示全球廢塑膠貿易並非「微不足道」,市場大餅反而由2016年估計的348億美元,大幅增長至2022年的500多億美元,並正吸引黑社會等不法分子分一杯羹。
 
此外,《報告》舉例稱,2019年馬來西亞入口七個裝載塑膠垃圾的貨櫃,經香港轉口,目的是掩人耳目迴避貨物原是來自比利時。《報告》只有一次點名香港,但其實敲響了警報。《報告》指出,近兩年非法廢品運輸量有明顯增長,是透過自由港 (Free Trade Zone)等轉口地偽裝成貨物來源地,再轉運他國 。環保團體認為,香港是亞洲最具地利與規模的自由港 ,絕不可以為被點名一次便淡化、迴避垃圾貿易港的角色。
 
倘若香港把關不力,亦會增加香港成為塑膠廢物垃圾場的風險。東南亞很多國家受不了「洋垃圾」的衝擊,相繼收緊入口門檻,加強抽驗貨櫃。 2019年,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便將14個廢塑膠及裝有電子垃圾的貨櫃退運返港,最終一半留港處理,但當中又有多少無再造價值的廢品流落堆填區,香港環保署其時並沒有主動對外公佈細節,亦無交代當中回收再造的比例,以釋除社會疑慮。環保團體認為,若因把關不力導致再有廢品貨櫃被退運,屆時才說回收處理,已屬下策。
 
《巴塞爾公約》為打擊發達國家傾倒廢塑膠到落後地區,在2019年經全球180個國家同意,把廢塑膠納入管制,今年開始實施。香港環保署按此制定《廢塑膠進出口管制指引》,規定進口或轉口受管制的廢塑膠須申報。美國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廢塑膠來源地,2020年本港從美國進口約7萬5千噸廢塑膠,佔總進口量25%。然而,佔比例極高的美國,是唯一一個非《公約》締約國的發達國家。
 
環保團體憂慮假若香港政府沒有守好關口,恐怕會繼續讓香港背負「垃圾貿易自由港」的污名。
。當局務須洗脫污名,嚴格執行《公約》。環保團體便促請當局:
一、重點抽查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的貨櫃,包括非締約國美國,以及德國、比利時、英國等地的廢塑膠貨櫃;
二、一旦抽查發現廢塑膠貨櫃屬受管制廢品,應立即對外公佈;
三、每個季度,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及公眾匯報把關工作,主動披露廢塑膠貿易的種類、進出轉口、抽查貨櫃及檢控執法的數據與進度;
四、嚴格管制本地的廢塑膠進出口,並以發牌制度規管本地廢塑膠貿易及再造商。
 
參與聯署團體(排名不分先後)
綠惜地球、綠色和平、Plastic Free Seas、綠領行動、綠色力量、環保觸覺、創建香港、長春社
 
傳媒聯絡
綠惜地球倡議及傳訊經理 楊日輝
 
*《戰略分析報告:自2018年1月以來全球廢塑膠市場的新犯罪趨勢》,2020年。https://www.interpol.int/News-and-Events/News/2020/INTERPOL-report-alerts-to-sharp-rise-in-plastic-waste-crime
However, the following fraudulent activities have likely increased in frequency and complexity during recent years, and are now emerging in countries where it was not previously reported:
Misdeclaration of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plastic waste shipments, using a transit country in a free trade zone.
同上,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