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轉劇加上限制堂食,即棄餐具等塑膠垃圾究竟有沒有增加?環保署先後兩次回覆傳媒:「未能確定」,並指出今年頭五個月的都市固體廢物量減少了6%。
未能確定,因為沒做相關的垃圾分類調查。只是,看到滿街垃圾桶被一袋二袋的餐盒垃圾塞爆,稍有常識也能判斷。
疫下廢膠增量 環保署未能確定
我向食環署的工會、地區幫辦、垃圾站管工、前綫清潔工探問,大家不約而同指出:保守估計,家居垃圾增加兩成,情況嚴峻的區域更激增四成左右,最多是飯盒等即棄餐具和廚餘。
這些估算當然談不上精準或具代表性,但連我也懂得找上主責處理家居廢物的食環署,環保署何不拍門了解?哪怕只是初步評估,對於如何應付眼前危機,好歹也有參考價值。部門間何苦各自為政,對眼前事實視而不見?
香港的垃圾有四大類,分別來自家居、商業、工業和建築業,前三類統稱「都市固體廢物」。環保署回應傳媒時,說得出都市固體廢物在今年頭五個月減少6%,按理至少能初步整理出家居、工商垃圾的增減情況,若再輔以前綫同事的觀察,就疫情中的垃圾問題說出個所以然。
應向食環了解 調整公共政策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見報,而是調整危機中的公共政策。
假如前綫人員觀察合理,都市廢膠真箇大幅增長,我們便要問現時的減塑及回收系統,能否接得住這趨勢帶來的挑戰。
不用水晶球也能預視,疫情下的香港,整體廢物量減少,但包裝和防疫等塑料廢物大增。經濟停頓加上缺乏外地遊客,無疑減少了商業垃圾,但待疫情過去,工商廢物量自會攀升,令都固廢物量「回復正常」。反而,公眾在疫情期間養成外賣點餐和不走塑的習慣,造成的惡果,卻是長遠的,只怕會令相關垃圾量有增無減。
換句話說,由疫情加持的即棄文化,將大大抵銷大家過去辛苦耕耘的減廢成果,必須當機立斷,積極應對。
台泰星美掌數據 密切跟進問題
說來慚愧,香港官方公開的廢物數據,「最新」的只到2018年,堪稱舊聞了。反觀比鄰的台灣,官方網頁公開了2020年頭六個月的按月垃圾收集資料,當中涵蓋垃圾總量及相關數據,大概能推算出家居工商等廢物數量。泰國污染防治部門最近也發表報告,指疫情下的外賣量大增三倍,塑料包裝垃圾量由每日5,500公噸,跳增15%至6300公噸。新加坡則在六月五日的世界環境日公布調查,指在半封城的兩個月間,由外賣帶動的新增塑膠垃圾量高達1,334公噸,相當於92部雙層巴士那麼重。
太平洋彼岸的美國,透過調查多家龍頭廢物管理公司,掌握疫情下商業廢物量下降16%,以及四月份堆填區廢物收集量銳減12%至20%的數據。公眾減少出門,大大刺激了快遞、披薩外賣等紙箱包裝的需求,家居廢紙回收量大增。但當地業界估計披薩等外賣包裝或沾上油脂和奶酪,易弄污其他廢紙,影響回收及再造質量,計劃推出乾淨回收的措施應付需求。
認真收集數據 積極應對第一步
按本地慣例,2019年的《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最快年底才會公諸於世,別指望及時掌握2020年的數據了。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再緊抱老黃曆舊方法,不認真及盡快收集、分析及公布數據,我們只有繼續落後捱打的份兒。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8月8日
註:標題為綠惜地球自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