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朋友聊起上海市風風火火的垃圾分類,指每晚提垃圾袋到廢物收集設施前,都會給站崗的環保大媽來一句:「你是甚麼垃圾?」大媽不是罵人,而是問袋中是甚麼廢物。大媽旁,通常有警察監督,確保回收「使命必達」。
上海7月1日實施堪稱「史上最嚴垃圾分類」。凡沒做好分類的市民,最高罰款200元人民幣、單位最高處罰5萬元,並定下明年35%的回收率硬指標。有記者問我,這算「威權環保主義」嗎?
習近平去年底到上海發表「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當地今年7月旋即在全國打頭陣做回收;而垃圾桶旁的大媽大叔指導員,便是有關政策下的產物。這種由上而下、話做就做的作風,說威權,未嘗不可。
上海——乃至於中國,並非今時今日才搞垃圾分類。打從2000年起,上海等8個大城市曾被選為垃圾分類試點,只是20個寒暑快過去,大家都沒認真對待,敷衍了事。
習開腔加持 力度明顯不同
2017年,發改委發布《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再次高調倡議垃圾分類,同樣選定上海、深圳等城市帶頭試行,並要求2025年擴展到大部分主要城市。與之前不同,這次習親自開腔加持,不僅由部委主導,政治級數及力度明顯大不同。而上海社經水平位居中國前列,最有條件做先行者,打出成績了,自然對後來者起示範作用。
過去,環保組織、政府喊破喉嚨要回收分類,大家反應缺缺。這次上海的行動,至少成為公眾埋身、關注的議題,未嘗不是好事。
內地環保圈普遍認為,習近平支持環保。支持歸支持,中國有那麼多值得關注的議題,為甚麼要為垃圾分類站台,這應該還有更多盤算。中國2018年收緊廢品進口,為填補進口不足而做好廢物分類,增加「內需」,十分正路。
增內需補不足 緩「反焚化爐」運動
或許更重要的是,近年中國紛紛嚷嚷的反焚化爐「鄰避」運動,用官方的說法,是會導致社會不穩,加深對政府的不滿。6、7月武漢爆發反興建焚化爐的持續上街抗爭,便是一例。就是說,做好垃圾分類,而非一味起大型焚化場,也是重要的維穩工程。
即使威權,不能說在垃圾分類上沒有套路。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早年擔任上海市長時,便率團到台灣考察減廢及回收工作,而且印象深刻。而上海市十多年前,已有環保團體參與推動社區垃圾分類,多年下來已累積出相當心得,而非盲撞上馬。
有套路,不代表執行時無風無浪。上海廢物分類有4大類,即乾垃圾、濕垃圾(例如廚餘)、有害垃圾及可回收物,細分下仍見複雜混亂。例如有報道指:「水產固然是『濕』,其外殼卻被歸類為『乾』;食材廢料屬『濕』,而糭子葉、粟米葉則又歸作『乾』;雖然豬骨和雞骨都是骨,但原來雞骨為『濕』,大塊豬骨卻是『乾』;包狗屎的報紙也分為兩部分,報紙是『可回收垃圾』,內藏的狗屎卻須分隔出來,劃入『乾垃圾』之列。」
分類複雜 催生代扔收費服務
由此觀之,公眾非一時三刻能夠熟習,因此民間已發展出代扔垃圾的收費服務,甚至有垃圾分類App,以應需求。筆者認為,繼續設社區環保大使與居民直接溝通,收集公眾反饋意見,適時修正及完善政策,至為必要。
香港人若要到訪上海,記得入鄉隨俗,否則有罰款的可能。倘不懂分類,在此提供簡單分類要訣:凡豬能吃的,屬濕垃圾;豬不吃的,是乾垃圾;豬吃了會死的,為有害垃圾;能賣錢的,歸可回收物。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9年7月27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