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洋垃圾攻港 垃圾收費更須盡早落實

(2018年12月24日新聞稿) 經常說香港沒有工業,但2017年香港工業廢物棄置量,竟較2016年大幅增長20%,打平了1991年的紀錄,並遠高於「家居廢物」(0.1%)、「都市固體廢物」(3.7%)和「商業廢物」(6.3%)的增幅。綠惜地球警告,這當中不乏來自外地的廢物,環保部門有責任拒諸門外。而未有垃圾收費前,這些外來廢物即使在香港傾倒,幾近零成本,並不公平。
 
這每日平均多出的185公噸工業垃圾,全年下來便多達67,525公噸。這究竟是什麼工業來源?綠惜地球綜合各方消息顯示,廢舊電綫、農膜等都是高風險的來源,前者更是一個個貨櫃的湧到香港。本會提醒,在中國收緊廢品政策後,馬來西亞、泰國、台灣等亞洲地區均受到進口廢物衝擊,先後已收緊進口門檻,香港環保署應採取相應行動,別讓本港淪為外來廢品垃圾崗。
 
中國今年初實施洋垃圾進口禁令,過往可直接輸入的低端廢品,如今望門興嘆。綠惜地球表示,香港作為中國重要的垃圾貿易中轉站,有了新的角色:在香港預處理這些進口廢品,提取有價回收品後再出口,而剩餘的賤價垃圾,則棄置本地。
 
美國是輸出家用廢電綫大國,當中的貴價金屬銅,據本地業者表示出口價接近每公噸4萬港元,至於用於外裹的綫皮PVC,即使回收循環再造再生料,仍較新料昂貴,欠缺市場競爭力,所以大多棄掉。以聖誕燈飾電綫為例,銅約佔28%,意謂每處理一貨櫃18公噸的電綫,便可能有高達13公噸的PVC垃圾。
 
至於廢農膜,清洗後可製成PE塑膠粒料,但當中夾雜砂粒、甚至動物糞便等殘餘垃圾,同樣會加重堆填壓力。
 
中國政府今年實施洋垃圾禁令,但在2017年中發布有關信息後,內地海關已提早「落閘」。綠惜地球指出,這20%增加的工業廢物量,很大程度是落閘後頭一波進港的洋垃圾,意謂政府不早作預防,並且查明廢物種類來源對症下藥,2018年後的衝擊,可能更大。
 
 

 

 

 

 
傳媒查詢: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朱漢強
綠惜地球 總幹事 劉祉鋒
電話:3708 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