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戰塑決


聽到戰鼓咚咚響嗎?
 
這場仗,沒有明刀明槍,頂多用上塑膠子彈,但勝在彈藥充沛。這場看似兵不血刃的戰爭,叫塑膠大戰。聯合國環境署(UNEP)也很應景,把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起名「塑戰塑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如果看不懂,請用普通話唸就是。
 
環境署發表報告,聲言即棄廢塑料等「短命膠」帶來的污染,是「這一時代最大的環境災難之一」,全球必須共同打這一場硬仗。
 
塑膠命題有一大弔詭:它得以廣泛應用,是貪其耐用,偏偏人們總是把它應用到最不需要耐用的用途上,令它的特性變作原罪──難以降解。全世界四成的塑料用於製作膠樽、膠袋等塑料包裝,而這些產品往往用完即棄,變成垃圾。有學者指出,1950年至今生產的塑料產品,幾乎都沒有完全分解;別以為一燒了之,其實它只不過是被轉化為其他形態,長存環境中。事實是,人類至今生產超過80億噸塑膠,試問要蓋幾多個超級堆填區,才可裝滿?
 
說回那一場環境硬仗,對家是誰?亞洲代表,非中國莫屬。
 
聯合國點名稱,中國製造的短命膠垃圾量,全球第一,即使美國、歐盟和日本加起來,也不是對手。而環保團體「海洋保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的報告,亦指中國排到大海的塑膠垃圾同樣世界第一。中國在這場塑膠戰中,恐成眾矢之的。除了中國,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這些亞洲新興國家也不是省油的燈,與中國合計排出全球55%–60%的海洋塑膠垃圾,堪稱「垃圾同盟」。
 
這些國家的確沒有開脫的理由,但必須知道,若果論人均包裝垃圾製造量上,美國人遙遙領先全球,而歐盟、日本的人均製造量也比中國多。我同時好奇,為什麼報告沒有同時詰問:是哪些國際大企業生產這許許多多的短命膠?它們的環保責任安在?
 
要是把海洋垃圾中有商號品牌的短命膠整理出來,大家可以看到更多,是以下熟悉的名字:可口可樂、雀巢、麥當勞、P&G、聯合利華(Unilever)、康師傅……請問,這場仗,它們能躲起來,裝作事不關己嗎?
 
今年10月,國際級的Our Ocean Conference在印尼舉行,海洋塑料垃圾將是重點,期待屆時看到的並非推卸責任的口水戰,而是彼此作出承擔的「塑戰塑決」。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9月6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