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策錯對焦 陷保育Vs發展偽命題

我家唸小學的孩子曾經有一份常識科功課,討論保育與劏房戶的關係。回答問題前,要先讀一節報紙評論的引文:
 
「有人或會提出港人需要食水,但若『飲貴水』與『住劏房』、『捱貴租』相比,何者更迫切?有人又會說,水塘區風景優美,為甚麼要建屋、發展,就要褫奪市民到郊外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的權利?請去問劏房戶,他們日常生活又可曾呼吸到一口新鮮空氣?」
 
增土地遏樓價 非金科玉律
 
讀畢,工作紙提出的討論包括:「要保育,他們(劏房戶)便要『捱貴租』」、「應先解決劏房戶的住屋需求,再考慮保育需要」,最後,功課要求學生選定一個立場:「我支持/反對(*刪去不適用)政府應放棄保育以增加土地應付住屋需求。」
 
保育和劏房戶生活艱難這兩者之間,明明無法梳理出「因」與「果」的邏輯關係,偏偏小學常識科卻有這樣「失常」的思考訓練。
 
有個說法,指政府在覓地建屋上打基層悲情牌,以對抗環保團體堅守郊野公園的立場。我不確定這是否陰謀論,但聽到特首林鄭月娥上月把反對填海的聲音與劏房戶孩子對立起來時,難免浮現以上「失常」的聯想。強把基層住屋需要與環境保育放到天秤兩邊,只會助長矛盾,令社會虛耗在互相指罵中,反而無法聚焦問題根源。
 
香港的樓價確實畸型,但問題不是郊野公園或海港佔地太多。這些年來本地樓市以倍數「癲升」,同一時間,薪資的增幅卻似有還無,拍馬也抓不住樓價的尾巴。如果說為了一個安樂窩,中產人士追趕吃力,那麼基層呢?劏房戶呢?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政府一直認為,提供更多土地,便能遏抑樓價,但這明顯並非金科玉律。在香港,住房已經淪為炒賣商品,在游資充裕、政府高地價政策、借貸息率偏低下,開發更多土地,很大程度上只會吸引更多投資者入場,繼續推高而非抑壓樓價,對滿足基層住屋需求而言,事倍功半。
 
住房淪炒賣品 基層難受助
 
看着家中兩個唸小學的子女,經常會想,他們日後倘要花三、四十年、甚至更長的生命光景去供個蝸居;無法安身,何來立命?抑或大家要下一代被迫盡早輪候公屋,與真正有需要的基層爭奪社會資源?
 
政府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本月底開展5個月的公眾諮詢,收集大家就填海、開發郊野、棕地、高爾夫球場等康樂用地的意見。顧名思義,這個小組以為開發土地,便是回應問題的對策,其實是對錯標靶,把大家的討論困在死胡同裏,或者陷入保育與發展對立的虛假爭拗上,解不了命題。
 
談回孩子的常識科功課,我們不想小朋友腦瓜子裝載亂七八糟的邏輯關係,最終沒有完成,反而寫了一封信,告知校方功課「設計有問題」,學校也從善如流。奈何在現實世界,政府卻沒有做好土地問題的工作紙,卻迫着大家交功課,真想給當局一個大交叉。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4月7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