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燃煤+推節能 雙管齊下減排

環保署公布2015年減碳的成績單有驚喜:無論是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人均排放量、碳強度三大指標,與2014年相比均大幅回落。類似全面「報捷」的局面,1990年以來只出現過兩次,從中帶出兩個重要信息。
 
港減排「報捷」 扭轉5年只升不跌
 
先說最近的減排成績,數字反映了增加使用天然氣和減少燒煤,直接扭轉了本港溫室氣體過去五年只升不跌的局面。與2014年相比,二氧化碳總量減少了340萬公噸或7.55%,回到2008年的排放水平。增加使用天然氣,亦連帶拉低人均排放的水平至5.7公噸,較2014年減少0.5公噸或8%(表一)。
 
對上一次出現大幅減排的成果,要數1994年。當年的溫室氣體總量,較對上一年大減17.4%或750萬公噸,人均碳排放更下跌1.4公噸或19%(表二)。這源於從大亞灣引入核電,供應香港25%的用電,一下子遏止居高不下的碳排放,可謂立竿見影。當然,低碳不等同於低風險,核意外可帶來難以承受的災難,絕非安全的能源選項。
 
香港近七成溫室氣體來自發電,降低燒煤發電比例甚至「去碳化」,顯然是積極減碳的關鍵法門,也是達至第一個重要經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前年在巴黎氣候峰會便指出,對應全球氣候變化,「去碳化不可逆轉、無可辯駁」。在剛結束的G20峰會,菲格雷斯進一步呼籲支持金融機構制定完全去碳化的策略。
 
回到香港,政府帶領港人步往的,並非完全去碳,而是走低碳路綫,方法是逐步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即由2015年的27%,增至2020年約五成;相對地,燃煤比例則由48%降至約25%,預計能減少兩成的碳排放。
 
港建築 節能減碳潛力大
 
並非說減少燒煤便安枕無憂。且看1994年有了核電,96年又興建天然氣機組,但人均碳排放在2000年一度跌至5公噸的低位後,便反彈回升,大幅增長19.3%至6.2公噸的高位,抵銷了轉換燃料的減排作用。這帶給我們第二個重要的啟示,無疑是僅僅靠改變燃料,而不同時推動節能,減排效用會大打折扣。
 
去碳的概念,除了減少燃煤,也包括節能和推動可再生能源。就節能而言,香港建築節能減碳潛力大,這其實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強項,務須發揮所長。至於政府最近在兩電利潤管制協議中首次納入上網電價及可再生能源證書等條款,創造了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條件,有利進一步減少碳排放。
 
溫室氣體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7月15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