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的垃圾桶,究竟有多大?我會說超過全球七成面積那麼大,因為那就是海洋。把不要的東西扔到海裏,是最快捷、最便宜、最眼不見為乾淨的手段,不是嗎?
在中東的阿曼,舉手證明我是對的。6月初,阿曼在首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上,講出它「滄海垃圾田」的遭遇。它身處的阿拉伯海,曾經是一片碧綠的汪洋,現在變成垃圾堆,底下沒魚,沒有珊瑚;有的只是廢輪胎、塑膠包裝、瓶瓶罐罐……
倘續失控 2050年海洋變膠粥
坦白說,阿曼的悲歌,並非第一遭,也不會是絕唱,以後肯定陸續有來。海洋大會共同主席、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表示,「人類不合理的活動令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而每天在不經意間丟棄的廢物,最終都會滙聚到海洋中,形成巨大的『垃圾場』」。
把「不合理」數字化,便是大海每年接收的800萬噸廢塑料,相當80%的海洋垃圾量。全球有多達40%的海洋,因為受不了污染、濫捕和沿海棲息地的破敗,被貼上「嚴重影響」的標籤,功利點看,這換算成80億美元的漁業和旅遊業損失。持續失控的話,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總重量將超過魚類總和,變成一大碗「膠粥」。事實上,好些地區的塑膠微粒數量,已經遠較浮游生物多。
最糟的是,「人類能夠、而且已經對海洋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嚴重破壞。」大會共同主席、瑞典副首相兼氣候與環境大臣羅姆松如是說。
4成人靠海食飯 聯合國談合作
沒有人類,大海依然會存在,倒是倘若海洋淪為垃圾崗,人類大抵便死翹翹。畢竟,全球超過四成人口的生計都依仗大海,而同樣數量的人則依靠海洋資源提供蛋白質。海洋還吸收約30%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緩衝着全球暖化的影響。
正因為我們靠海吃海,所以會議以「扭轉趨勢」為題,並有來自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的代表參與,包括十幾位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70多名部長,以及商界、學術界、民間團體、海洋專家等近5,000人。
這5日間,大會舉行了18次全體會議,7場合作夥伴對話,150場邊際活動,41次展覽,達成了一系列決議,包括22項具體措施。而各成員國在塑膠污染、科技創新、可持續漁業方面提交了1,200多個自願承諾,並通過「行動呼籲」,促請各國為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加強機構協作及夥伴關係,制定策略以減少使用塑膠、預防和減少海洋污染,解決氣候變化對海洋及沿海生態的有害影響等。
至於與會的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則表示,在應對海洋挑戰上,中國從過去「開發與保護並重」,轉變為現在的「海洋生態保護優先」,並且向大會提交了5份自願承諾……
享海洋利益 亦須承擔責任
認真說,一場大龍鳳產出上千條「自願性」的承諾,當然有好過無,也明白得來不易。然而,如果靠自願計劃就能力挽狂瀾,那麼海洋便不會淪落到這片田地。
大夥只想着怎去佔最大的便宜,照顧責任卻懶得承擔;茫茫大海,似乎逃不出「公有地悲哀」(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窘局。誠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所言:「如果我們一意孤行,繼續摧毁並污染自然的命脈,未來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拯救我們。」看來,我們正給自己敲響哀鐘。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7月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