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推廢物徵費 防「黑膠」圍城

環境部門最新(2015年)的減廢成績表已經派發,除廚餘有較大的減量成效外,塑膠、廢紙、木材、金屬、玻璃、紡織品(舊衣)的棄置量全綫增加。

 

廢膠回收量低 僅2010年1/17

 

其中廢塑膠是重災區,堆填區全年接收了80萬公噸,為香港有史以來的新高,回收量則持續低迷,創近年新低。

 

按形勢看,至少未來兩年,將會是廢塑料的黑暗時期,意謂棄置量更高、回收量則低處未算低。綠惜地球分析發現,2015年的廢塑料回收率形勢嚴峻,全年回收到9萬噸,僅能險守10%回收率的雙位數關口,大約只達2010年157.7萬噸回收量的十七分之一。受塑料和廢紙回收量拖累,都市固體廢物的回收率亦由2014年的36.5%,跌至去年的35%。

 

10億回收基金 救不了近火

 

即使政府投放10億元成立回收基金,但多個獲批撥款的回收商打退堂鼓,退出收集廢膠的行列,反映這條對應廢塑膠的近水,起不了救近火的積極作用。而有力推動減廢的廢物按量收費法案,則要到2017年第一季才提交立法會審理,最快2018年才生效;加上針對廢膠樽的生產者責任法規,更是未聞樓梯響,這麼多重不利條件,令廢塑料回收的未來展望相當黯淡。若果同時考慮廚餘處理廠進度落後,那麼當局許下2017年減少20%人均棄置量的承諾,未許樂觀。

 

環境局2013年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提出減廢方略。然而,立法會秘書處研究部上周公布的《數據透視》指出,2015年全港固體垃圾量,自13年起止跌回升,突破每日15,000公噸的關口,扔到堆填區的家居、工商和建築垃圾,全部增加。該研究又指出,2010年至15年間,廢物棄置量每年平均增加1.9%,超過同期平均0.8%的人口增長,形容隨着棄置量不斷增加,「廢物管理成為香港面對的主要環境挑戰。」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所提方向及目標,普遍得到環保團體的支持;而政府2013年起大力推動惜食運動,也帶來一定成效,去年人均廚餘棄置量便較前年減少約7%。然而,為甚麼廚餘以外的範疇,減廢成效普遍不彰?這除了外圍經濟因素欠佳,打擊了中下價回收品市場外,應該還有其他因素。這方面當局該梳理頭緒,總結經驗,不然減廢之路,會繼續暗黑下去。

 

立法會研究部的文件更指出,香港現時的廢物處理方案側重堆填,建議當局採納廢物按量收費,堆填禁令和廢物分類收集等多元措施,對症下藥。以上建議,都已經老掉牙,卻依然是最實在、最基本的對策,期待政府盡早提交廢物收費法案,交立法會跟進。

 

減即棄拒微膠粒品 人人有責

 

必須指出的是,假如在本屆政府任期內無法成立法案委員會處理,法案便要推倒重來,由下屆政府重新提出,那麼香港就會步入真正的廢物黑暗時代。

 

單單詛咒黑暗,不會帶來光明的可能,解決廢物危機,人人有責。面對塑料廢物問題,明白大家無法跟它「絕膠」完全不用,但減少選用即棄的塑膠容器和包裝、拒用含微膠粒和雙酚A的有害產品、做好乾淨回收,絕對是綠色公民可以履行的環保責任。

 

經濟日報 2016年12月5日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朱漢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