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推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公眾諮詢 綠惜地球促行按樽制 料回收率達七成

(2021年3月13日 新聞稿) 環保署早前發表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諮詢文件,提議每交還一個膠樽,獲回贈一角。綠惜地球指出,上周一環保團體界別的諮詢中,多個發言的環團代表質疑回贈金額太低,效果存疑。綠惜地球指出,「當局捨國際間行之有效的按樽制,而傾向採用回贈,只為行政便利,卻犧牲了減塑初衷。」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指出,2019年香港PET飲品膠樽的出口回收率還不到0.5%,意味平均每一百個膠樽,能回收的一個也沒有。每個膠樽回贈一角可能吸引到拾荒或基層,但對大部分中產或以上階層,「在路上跌咗一毫、兩毫都未必執起」,無助有效提升低迷的回收情況。
 
本會質疑,諮詢文件提議每個膠樽回贈五仙、兩角、三角的選項均太低,亦沒有交代定價的準則,並不科學,故呼籲公眾填寫諮詢問卷,支持按樽制,以及按樽金額以五角為起點,料回收率至少可大幅提升至七成這個全球平均水平或以上。
 
在上周一的環保團體諮詢會中,本會多番提問當局為何選擇回贈制度?有哪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及平均回贈金額?為何不選用按樽制?官員最初沒正面回應問題,還表示回贈與按樽制「差不多」,其後才承認兩者不同,並稱做法參照了按樽制,而外國相關政策,回收率可高達九成。不過官員未有回應推行回贈制及每個膠樽回贈一角的合理理據,令人質疑建議措施如何達至較高的回收成效。
 
劉兆朗指出,按樽制與回贈意義大不同,前者是指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繳付按瓶費,回樽時退還,有承擔污者自付的責任。即使提高按樽費用,只會增加回樽誘因,只要退還,也不會傷及消費者荷包。反而回贈的做法,感觀上像是生產商提供了優惠,實際上把消費者應有的責任淡化了,結果無法拉高回收成效。
 
本會審視推行包裝生產者責任制國家的做法,包括德國、丹麥、美國(紐約)及澳洲(新南威爾士)等,發現各國訂定的按樽金額,由最低約港元三角,到最高的3.14元不等,平均數為0.93元,大部分均有清晰回收目標,平均回收率可達七成以上。
 
釐定回收目標,是評估按樽/回贈金額及措施成效的重要指標。綠惜地球表示,諮詢文件竟沒有訂出回收目標,同時以一角回贈招徠,令社會難以監督。至於政府2013年發布《飲品玻璃樽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時,便清晰訂出七成的回收目標,反映諮詢文件質量,每況愈下。
 
按樽制趨勢小資料

資料來源: https://www.reloopplatform.org/wp-content/uploads/2020/12/2020-Global-Deposit-Book-WEB-version-1DEC2020.pdf
 
傳媒聯絡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 劉兆朗
電郵:[email protected]
 
附件一:歐美各地按樽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