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膠樽

若欠缺完善的回收系統,再造廠難開機運作

 
屋苑回收箱的飲品膠樽,都送到回收場嗎?有傳媒做了測試,在膠樽內裝入GPS追蹤器,分別擺放在十四個私人屋苑的回收箱,結果顯示九個屋苑(64%)的膠樽「步入歧途」,終點竟是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
 
新聞見報後,社交媒體不滿之聲此起彼落,覺得再次受騙。
 
為什麼說「再次」?
 
曾經,市民乖乖把飲品膠樽投進食環署轄下的路邊三色回收箱,以為公營就是可靠譜,沒想到二〇一三年傳媒踢爆外判商竟把膠樽通通棄置到垃圾站。為求補鑊,後來的政府標書都加入承辦商務必做好回收的條款。感情受過傷,會留下傷疤;即使今天做減廢講座,仍不時被質疑「回收箱膠樽都會被丟掉」。
 
承辦商瞞瞞騙騙固然不道不德,但我們更需要深究背後的原因。
 
二〇一三年前,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為求增產,不惜入口夾雜垃圾的可回收物,遂拉高廢膠樽等廢品的價格。回收價錢好,香港拾荒者都樂於執膠樽,而公眾把膠樽投入回收箱,等如塞錢入回收商口袋,後者當然樂見其成。
 
只不過,中國政府在二〇一三年推出為期十個月的「綠籬行動」,大大提高廢品入口門檻,數以萬計裝滿廢品的貨櫃唯有望門興嘆,廢樽價繼而大插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食環署承辦商把膠樽當垃圾。
 
為什麼要舊事重提?習大大上場翌年即推出「綠籬行動」,預告中國不願意再做世界垃圾場。香港政府修訂食環署承辦商標書,頂多只是守好公家轄下回收設施的尾門;明顯地,回收量更龐大的私人回收系統(例如屋苑、商場等),同樣面對膠樽價殘的現實。若果政府忽視這個環節,便儼如「國王的新衣」變奏版「國王的膠樽」,不是自欺欺人,便是有欠識見。結果這次私人屋苑的追蹤報道,再一次重創香港人對膠樽回收的信心。
 
別以為我事後孔明。二〇一七年底,我服務的綠惜地球便推算,二〇一五年香港7.6%的飲品膠樽回收率,不但反映整體回收成效不濟,而屋苑等私人市場,更只佔其中的0.3至1.6個百分點,顯示在私人市場回收的膠樽,絕大部分淪為垃圾。
 
無奈二〇一三年至今,當局視而不見,不曾採取過進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暫且不談過去,來個展望未來。今年下半年,香港有三間飲品膠樽回收再造工廠投產,加上現在正在運行的兩間,每日廢膠樽需求量約一百二十公噸;然而,香港在二〇一八年每日的膠樽棄置量,還不到一百四十公噸,而出口的膠樽回收率卻只有低得可憐的0.2%,根本欠缺有效的回收通路來支持這些再造工場。屆時若有工廠撐不住,將再次大大打擊本地的回收再造產業。
 
路人都能預視的慘烈情景,政府沒可能視若無睹。知悉當局將推出「點止三色咁簡單」的加強回收措施,誠然是好事一樁,但務必評估措施能否對症下藥。假若當局真箇時運高「看不見」,那麼這套「國王的膠樽」的爛劇,只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人民感情。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6月25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