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塑」食


動物誤食塑膠,時有所聞;但人類是萬物之靈,又怎會吞下膠袋、膠樽那麼笨?
 
對,我們未必會生吞膠樽膠袋,卻大有可能吞下卻不自知。淨灘時檢拾過很多破損的膠瓶子,想像它們先是大塊大塊的脫落、然後層層裂解成為微塑膠,再變作連肉眼也看不到的納米塑膠……你或會認為,一隻浮游生物吃下一顆微塑膠,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請想像一尾小蝦吃下十隻浮游生物,體內有十粒膠;然後十尾小蝦被一條小魚吃掉,小魚肚裏便有一百粒膠。小魚被中魚吃下,中魚又被大魚吃下,至於膠粒則有一千粒、一萬粒的層層累積,最後送到食物鏈頂層的動物口中。
 
你敢說,你的肚裏沒有膠?
 
或許,我們早已進入全民「塑」食的時代。
 
韓國海洋科技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沈遠稕曾以《回來復仇的海洋塑膠》為題做專題講座,下了這樣的結語:「未來,你丟掉的,就是你吃掉的(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throw away)」。他舉韓國養殖業慣用的發泡膠浮球為例:在海洋裏,每個六十二公升浮球至少可破碎出七百六十萬片長2.5厘米的碎片,或七十六億片微米碎片,而當地養和淡菜等養殖業每年會淘汰三百萬顆舊浮球。於是,韓國有些沙灘,平均每一平方公尺內錄得近十萬粒小於一毫米保麗龍的驚人數字。
 
然而,浮沉在大海裏的,又豈止由三百萬顆發泡膠球帶來的「億億聲」微膠粒?在沈遠稕講這番話的前一年,學者估計人類每年往海裏傾倒八百萬噸塑膠垃圾,微塑碎片多達五十兆片。同年,我們從海中撈起的魚產共九百四十公噸,比海中塑膠沒多出多少。按此趨勢,到了二〇五〇年,海中廢膠的重量將超逾魚類;而前者將從大變小、由小變微,數量以幾何級數增加,令未來「膠穫」遠超漁穫。
 
想多了解微膠粒問題有多嚴重,我們趁淨灘做了一個小實驗。
 
方法很簡單,就是從沙灘上抓起一把又一把的沙土,塞滿瓶子,回來分揀出當中的塑膠與沙土,看看比例若干。但實驗以失敗告終。
 
失敗是因為每次抓上手的,盡是發泡膠粒、膠片/粒、瓶蓋、和破碎的打火機等。以為再挖深一點,情況會有改變,但沒有。待瓶子都盛滿了,我們依然未挖到多少沙土。
 
當下感慨,全球每年產生的塑料垃圾重達三億噸,接近整個地球人類的總重,「膠」浸眼眉。
 
清走一個發泡膠箱不難,但要在沙灘清理一個已經粉碎的發泡膠箱,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使,人類從今天起停止製造塑膠產品,可是現存的塑膠廢物,也只會不斷碎化出更多的細小膠粒。
 
走筆至此,大家應該知道塑膠垃圾的大戰,還未到戲肉呢。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6月11日《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