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澳黃牛Billy早逝,引發漁護自然護理署頭一趟為懷疑吞食塑膠致死的牛隻,進行解剖。牛隻管理隊獸師灌嘉琪Cathy參與其中,憶述Billy的胃內「全部都是膠」,感覺震憾。
那是荒誕劇般的場景:工作人員合力掰開Billy的胃,伸手進去,拉出一件接一件的塑膠,紮成一綑再一綑,通通丟進大垃圾桶,一個桶子很快便塞滿,唯有再來一個,然後又塞滿。那個牛胃是垃圾大集匯,裡頭能找到垃圾膠袋、尼龍繩和各式零食包裝,有些還依稀讀得出文字、認得出品牌。都是人類造的孽。
牛隻天生擁有強勁胃部,四個相通的胃室能合力處理青青綠草最難於消化的粗纖維,對於塑膠卻毫無辦法。所以塑膠來到Billy的第一個胃室後,便一直堵在那兒,而這絕非一天半天、一兩個禮拜的事,而是年復以年。能想像,一隻牛長年以體內塞滿塑膠的狀態活着有什麼感覺嗎?Cathy如此解說:「牠會感到胃脹,無胃口、無心情食嘢,變得愈來愈瘦,身體機能一直衰退⋯⋯最終在痛苦中死亡。」
即是Billy一直承受着肚脹和挨餓的無間折磨,直到終於死去的一天。
對於很多貝澳居民來說,Billy是獨特的。一隻野生黃牛卻擁有親切洋名,本來就提示着背後還有故事。2011年,牛媽媽離世,才幾個月大的小牛獨自流落貝澳,被村狗咬掉右臀一整塊肉,幸得村民搭救,送到獸醫醫院休養。此後一年多,牠與人類緊密相處,並且添了Billy這個人類的名字。
Cathy2012年入職漁護自然護理署時,便知道Billy——在貝澳這片水牛棲息地上,有一隻能融入水牛群中,而且不怕人的黃牛。她和牠的第一次相遇,Billy便「哄過來搵草食」。可就是因為牠不怕人,有時會搶遊客食物,有時又會摷垃圾。2015年,Billy病倒,「有市民報稱佢唔舒服,食膠袋,肚痾。當時(獸醫)有給藥,之後運回中心休養,(康復後)再放出來。」Cathy說。
Billy活到八歲,死於2018年11月24日,被發現時遺體已經發漲,由於曾有食膠報告,漁護署決定解剖,確認牠因胃部塞滿塑膠,無法正常進食和消化致死。換個說法:死於人類製造的垃圾。
事後,漁農處為Billy在臉書發帖,提醒我們不要亂向野外動物餵食,「愛佢變咗害佢」。Cathy解說,香港的野生牛隻不需餵飼,無論是新鮮草或者乾草都不要,因為牠們在野外生活多年,已經懂得在自然中覓食。餵飼反令牠們變得依賴,習慣向人取食、在膠袋和垃圾桶中啃下不該吃的東西,長遠對牛隻和生態都有影響。
我們與Cathy游走在黃昏的草原,眼前是大群專心吃草的牛。不禁想,那些漲鼓鼓的肚子裡,可會跟Billy一樣塞了塑膠?Cathy說,從外觀難以判斷,但在燒烤和野餐地點出沒的牛,風險最高。漁農處偶爾會收到市民報告,指牛隻在那些地點吃膠袋和垃圾。
Billy是獨特的,但Billy的結局未必獨特。我們根本有能力,避免令其他野生動物走上同樣痛苦的命途,像Cathy的呼籲:「帶少個膠袋,牛牛就食少件垃圾。」
人類造的孽,唯有人類可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