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無紙巾日 向「即棄」說不

有大學環保學者做了一個非正式的統計,指小朋友由早上起床到上校車,期間最少耗用7張紙巾。不難想像,家長和傭人早練就出快刀手般的抽紙巾本領,看到孩子吃早餐時嘴仔沾上麵包屑、流出半滴鮮奶、或者出門時手仔碰過門把和樓梯,都迅速迎來紙巾,閒閒一數,已經4張……
 
這7張紙巾,在大人抽出那一瞬間肯定不是垃圾,而且非常有用;但就在不消一、兩秒的麻利抹擦後,頓成無用之物,變成垃圾。這紙巾行徑,源於對小孩的過分關心;而「過分關心」背後,還裝載着「方便」、「衞生」、「效率」等城市人深信不疑的定見。明明擦個汗用手帕就成,明明抹完麵包屑的紙巾還可以印掉嘴角鮮奶不必又換一張,怎麼可以想也不想就抽出紙巾,手起刀落地把樹林砍倒?
 
每日抹手紙廢物 超720公噸
 
你可能認為區區紙巾,沒說得那麼嚴重吧。但一如今年推動「4.26無紙巾日」的主辦單位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和「手帕集作」所言,香港每日抹手紙廢物量超過720公噸,相等於45架雙層巴士的重量。家長固然關心孩子,但除了關心當下,可曾關心過這樣揮霍資源的生活形態,會為他們留下怎樣的未來?
 
一直以為,幼稚園小朋友養成自備手帕的好習慣,能幫忙守住對抗即棄的小小綠色長城。然而,近日訪問家中孩子,卻發現大部分幼稚園生升小學不久,便在這場手巾仔保衞戰中失守,甚至「淪陷」。
 
其中一個濫用紙巾的例子,正正在課堂上發生。一次練習,老師發給每人一塊小白板。每次在板上做完一題,很多同學就抽出一張紙巾抹掉答案,如是者做完30條題目,滿教室紙巾一片「白色恐怖」。
 
我又收過一位副校長的投訴,指紙巾公司向全校同學派上一套共五包獨立包裝的濕紙巾,包裝袋還印上——「打噴嚏時」、「用餐前」、「玩耍後」,均適合用其產品。副校長明言「很氣憤!我會叫停我校派發,但已不是第一次,真的要加強譴責!」
 
善用資源 延長紙巾使用壽命
 
這並非個別遭遇,我家兩個不同校區的孩子,都在學校得到同樣贈品。問題是,為甚麼沒聽聞其他校長的氣憤?和其他學校提出加強譴責的聲音?
 
或許,幼稚園時期養成自備手帕的好習慣,就是被這樣商業的語言藝術所洗腦、所摧毁。當習以為常,人便會麻木,以為正常。久之久之,學校這道防綫,也相繼潰敗。
 
垃圾的定義,在我城是個演化中的名詞。「用得唔好嘥」漸成過氣詞彙,「即棄」才是王道。為了製造那張紙巾、裝麵包的膠袋、星巴克的外賣杯、免費報紙、速食時裝,還有閣下新近又換了款的手機……我們向大自然擷取的資源愈來愈多,但產品的生命周期卻愈來愈短。資源變垃圾後被不當棄置,對生態、人文的遺害也愈來愈深。
 
每人每天減用一張 救250棵樹
 
「無紙巾日」,並非要求大家半張不用,而是應用則用,可免則免。一如主辦單位建言,大家外出可自備毛巾,洗手後以毛巾代替紙巾抹手;外出用餐時可將紙巾分成數分使用,延長紙巾的使用壽命。若香港每個人能每天減用一張紙巾,如同減少740萬張紙巾,或避免產生約15公噸的紙巾垃圾,同時拯救約250棵樹,免遭砍掉。
 
小小紙巾看似「細眉細眼」,但在事事即棄的香港,再細微的不浪費戰場,都該堅守。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4月21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