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膠餐具「短命」 應淘汰禁用

發泡膠可以回收嗎?這在香港似乎是個大哉問。不是嗎?政府的環保基金資助民間回收發泡膠,官方回收渠道卻不予支持,甚至連最後的回收防綫「綠在區區」,也把發泡膠拒諸門外。
 
因應內地收緊廢品入口的新規定,本港環保部門最新公布「三紙回收、膠樽優先」的應對措施,羅列出各類可以回收之物,同時圖文並茂地以「大交叉」公告兩款「不宜」回收的廢塑料:拖鞋等由複合物料製成的廢塑膠,和發泡膠容器,如飯盒。
 
此圖一出,傷透不少回收「鐵粉」的心,紛紛在「大嘥鬼」臉書專頁留言質問,政府呼籲公眾送發泡膠至全港唯一由政府資助的「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可是另一邊廂,為何讓官方渠道卸責拒收?問題是,本港每日棄置發泡膠92公噸(2016年數字),光靠一個回收項目處理,只能是杯水車薪,根本就是「冷處理」。
 
用完即棄 處理成本又貴
 
發泡膠受此對待,只怪其「優點」之害。怎麼說呢?發泡膠是「空心老倌」,98%成分為空氣,只有2%是塑料。其輕身、隔熱的特性,使它被廣泛應用於包裝和即棄餐具上,可是又輕又少用塑料等優點的另一面,卻是增加大量收集的成本,划不來。如果我說,在香港處理每公噸發泡膠的成本動輒要5位數字,大家在權衡資源與效益下,可能會對其回收與否有更多思考。
 
「迷失的寶藏」負責人Andy不因靠回收發泡膠「開飯」,便盲目擁抱。他很理智地對筆者說:「發泡膠餐具確實需要淘汰,在理想的替代品出現前,回收是一個需要。」他說出重點,人們倘發明了自己也控制不了的東西,禁用無疑是一個選項,也是負責任的做法。對於發泡膠餐具等用完即棄的「短命塑膠」來說,尤為正確。
 
時鐘倒回18年前的立法會。時任環境食物局局長的任關佩英回應是否立例禁止發泡膠飯盒時,表示自己「絕對無意維護發泡膠」,卻沒有具體禁用行動,於是「鼓勵市民避免使用用完即棄的餐具」云云。
 
反倒是,全世界近年吹起禁用發泡膠餐具的風氣。最積極響應的是美國,近100個城市、小鎮已實施禁止發泡膠政策:2015年,紐約市落實全市禁止出售或使用即棄杯、碗、盤等發泡膠餐具;2016年,華盛頓立法禁止用不可生物降解的發泡膠作外賣盒;2017年,新澤西州大部分學校均禁止使用發泡膠食物盒盛裝午餐。至於亞洲,台灣的台北市和新竹竹東鎮、馬來西亞人口最稠密的雪蘭莪州、印度的新德里,亦在近幾年相繼推出禁令。
 
5招理順有效益回收通路
 
面對當下窘局,港府當局好應該當機立斷思考禁用發泡膠,同時積極尋找更多替代餐具的方案。而在過渡期,別和稀泥式的對發泡膠愛理不理,反而要承擔更多責任,理順更有效益的回收通路。具體做法包括:
 
1)推動公營機構及學校以身作則,率先禁用發泡膠餐具;
 
2)環保基金資助的項目,撥款禁止支援購買發泡膠等即棄餐具;
 
3)讓「綠在區區」等政府資助的回收網絡,支援回收發泡膠;
 
4)動員超級市場、街市設置回收乾淨發泡膠包裝及餐具的設施,擴大回收網絡;
 
5)加強公眾宣傳,減用發泡膠餐具等即棄容器。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3月17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