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輝的回收迷思

臉書上影星張家輝介紹芬蘭膠樽回收機的短片,有接近4.9萬個share,梳理一眾網上回應內容,大家都有一個很清晰的提問:為啥香港沒有回收機?且說香港十年前已經有,只是細數往事,卻更像一場show。
 
講故之前,先介紹俗稱RVM(Reverse Vending Machine)的膠樽回收機。RVM近年冠以智能之名,卻非什麼高新科技,早在六十年前已然面世,並且在挪威、芬蘭、德國、美國、北京、深圳、高雄等多個地方使用。
 
RVM有回收入口,投進膠樽前,須先掃描樽身條碼(barcode),確定屬回收類目,收集口才會打開。若果瓶子重量超出規定,意味可能仍殘留飲料,將不獲接收。完成回收程序,RVM會退回按樽費或發出優惠券,並可存入八達通等電子錢包及資料儲存工具。
 
為強化回收,現代的RVM具備壓縮功能,能同時吸納約五百個膠樽;設施連接Wi-Fi,差不多裝滿便會通知回收部門清理,省卻不時檢查收集量的人力消耗。假如RVM數量多,分佈廣,這樣的數據傳輸功能,便有助規劃效益最高的收集路線,減少物流開支、時間及碳排放。
 
RVM看似完美,在香港卻未能開花結果。
 
2007年,香港飲品業三巨頭:屈臣氏、可樂、維他推出自願回收計劃,在全港十多個地點設置RVM,並且得到環保署協助宣傳。公眾每回收一個相關品牌的膠樽,可得一個積分點,集齊30分,可換領700至800毫升膠樽水一瓶;積累50分可換一盒/樽檸檬茶或可樂;75分則可換領循環再造物料製成的相架。
 
結果是:回收成效差強人意。
 
究其「死因」,主要是全港只有十多部RVM,數量太少,除非設施鄰近社區,否則難以吸引街坊參與。另外,計劃宣傳不足,很多街坊根本不知道,更難言參與。即使知道,回收量與「優惠」並不相稱,誘因有限。
 
說穿了,啟動這個自願計劃,業者目的不在減廢,而是修飾企業形象。做點門面工夫,旨在拖延、阻撓政府的立法管制。無奈的是,政府卻又收貨,迴避立法,斬腳趾避沙蟲。
 
我們羨慕外國的月亮圓,必須同時理解RVM成功的必要條件,那就是要有相應的生產者責任法規,要求飲品商承擔回收膠樽的責任,並且支付設置RVM等行政成本,而非把回收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此外,消費者也有支付類似按瓶費及回收費的責任。只要做好回收,便可取回按樽費,影響有限。當然,膠樽成災,最理想的對策其實是少買即棄膠樽飲品,多自備瓶子。
 
說到這,不得不打環保部門屁股。梁振英在本年初發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承諾要開展膠樽容器的生產者責任法規顧問研究,但1月至今,有關研究只聞樓梯響,聽說要年底才可能正式開展研究,蹉跎歲月。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10月19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