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掉垃圾

暑假期間舉家在台灣住了大半個月,其中有意思的經歷,是重新學習掉垃圾。對對對,就是晚上聽到「少女的祈禱」音樂時,趕緊提着垃圾袋落樓排隊的「活動」。
 
想做好學生,試過乖乖的提早五分鐘提着垃圾袋在街上等,傻呼呼等到「少女」都快入睡了,還未見車子蹤影。直至遇上好心街坊笑着提醒:「周三不收垃圾啦。」
 
這個小社區的街坊可能奇怪,怎麼有個大叔周二拿報紙來回收,周五又提着廢塑料在等?是的,這位大叔還不太清楚原來收紙有時、收膠有時,不是每天都收。以我的資質,容許我多錯幾次,應該會有進步。
 
除了不收垃圾的日子,每次都見到有位伯伯在垃圾車到達前出現。用港式說法,他是社區的「回收佬」,專收廢紙、瓶瓶罐罐,方便大家/我不必按指定日子做回收。台灣有「資源強制回收」的政策,公眾普遍做好分類本份,當大家都做,量多了,且集中處理,便夠裝滿伯伯的小貨車,應該足以支持他兩餐溫飽,也豐富了整個回收系統。
 
香港的環保署早台灣一年成立,人家廢物收費、強制回收分類、生產者責任法規都到位了,我們還在跌跌撞撞,還要擔心廢紙是否出得了口。
 
這次台灣之行,行程排得滿滿而且夜歸,總有錯過倒垃圾的時候。試過一連幾晚來不及掉垃圾,而垃圾袋裏的廚餘味道愈來愈濃郁,怎麼辦?我當然不會扔到街角,這樣太丟香港人的臉。有香港友人提議,可以拿到便利店棄掉;儘管只是一小袋垃圾,但偷偷摸摸的感覺,很不好。
 
台灣朋友的通常對應方法,是包起來放入雪櫃,待掉垃圾時再拿出來。可能不少香港人會聯想到冷飯菜汁的餿水味,覺得惡心。其實只要盡快處理,不要待在室溫太久(特別是盛夏),應該無問題。這好比大家帶飯盒上班上學,飯菜不會變壞的的道理。
 
雖說我在台北生活過八年,但名副其實是「上世紀」的久遠事,那年代還沒有垃圾收費,每晚把垃圾放到路口便有人清走,而社會也不太重視回收。也雖說寫過好幾篇台北減廢的文章,跟環保官員交流過,但文字與生活,還是有差別,需要實踐。
 
以為最挑戰的,是怎樣處置留台最後幾天積壓下來的垃圾。因坐的是白天航班,等不了垃圾車。苦無對策下,向幫襯了幾次的食肆小店老闆求助,對方二話不說,叫我們放下就好。
 
再一次想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P.S. 台北市政府以下網站,提供資源回收及收集垃圾的信息,包括非收集時間的安排,好讓公眾不必滿街跑問人,更不會搞錯日子做回收。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9月25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