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紙停收風雲 廢物政策宜檢討

中國政府年底前收緊24類洋垃圾入口,這劑俗稱「廿四味」的禁令還未煎好,藥力已直撲本港回收商的神經。本以為塑料回收業是重災區,沒想到有價有市的廢紙回收行業率先鬧了場急驚風,因可能無法出貨內地而醞釀全面罷市。
 
無法出貨的主因,並非香港廢紙質量不符內地現時環保要求,而是內地延誤發出批文,而餘下可供出口的批文配額又將用盡,恐難應對每日兩千多公噸廢紙的積存壓力。出口商最初評估,影響可能會持續兩、三個月,待新一輪批文推出後,才能對應挑戰。
 
罷市停收 下游業者成輸家
 
可是廢紙出口商預告下周發動全面罷市,業界代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停收行動只是『演習』,讓中國政府和港府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筆者能想像這個「演習」,會帶來多震撼的「嚴重性」畫面:圍城廢紙,滿街滿巷;紙皮、報紙一車接一車地傾倒堆填區;靠撿拾廢紙維生的基層,苦上加苦,欲哭無淚。
 
雖說這可能是出口商與內地紙廠間的商業問題,但在上位的香港官員,未必抵得住這樣的輿情壓力,或許就這樣被迫「跪下」。
 
我不知道這種「演習」對誰有好處,只知道下游業者一定是大輸家。
 
缺議價能力 苦了基層拾荒者
 
日前訪談一位街邊回收商,他既同情基層,卻又自身難保。小本生意難以承受跌價的損失,要是被出口商壓價,亦只能無奈地轉嫁到基層和拾荒者身上,總結一句:「最無陰功係這班最無討價還價能力的公公婆婆。」
 
筆者理解回收業界當下面對的挑戰,但在爭取權益時,我實在期許他們掌握分寸,別把弱者當棋子,這樣方能贏得社會的支持和尊重。事實上,環境局承諾提供以公頃計的用地,暫存業界積壓的存貨。而除了中國這個最大的出口地,本港仍有東南亞、台灣等市場,能起分流作用,紓緩壓力。
 
有中小規模的回收商在臉書抱怨:「回收商會擬下周一停收廢紙3天,其實苦了一眾前綫中小回收商。大回收商鮮有直接服務終端客戶,倒是中小回收商直接從屋苑、學校、商場回收廢紙,不能說停就停,而且中小回收商缺乏倉儲,收了也不知放何處!」他筆鋒一轉,也對政府發炮:「政府總以為某些回收品不會有市場問題,廢鐵廢紙都會出事!回收業不要斬件式的小恩小惠,而是綜合的廢物政策,包括垃圾收費和生產者責任制!回收基金運作更應檢討,參考台灣案例,直接鼓勵前綫回收。」
 
處理回收品 是政府責任
 
近年香港政府較多透過回收基金拋出救火式的補救措施,確實從沒認真想過,處理回收品其實是政府的責任。
 
同意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所言,「今次事件有危亦有機,業界應看得長遠一些,適當時間提升水平。」把「業界」換成「政府」,我想以上描述同樣適用,也期待政府整全地考量支援本港的回收產業。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9月9日《香港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