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用膠樽水 促請飲品商履行回收責任

(2016年5月25日新聞稿) 香港每日棄置528萬個膠樽,卻只有低得可憐的14%回收率。以低價購買食水的飲品製造商賺取厚利,卻沒承擔相應的回收責任,讓膠樽災難持續惡化。環保團體綠惜地球(The Green Earth)促請立法會盡早通過延宕多時的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法案,並規管膠樽和鋁鉑裝等飲品包裝。


應對廢膠樽危機最立竿見影的做法,是自備水樽,拒絕購買樽裝水。然而,綠惜地球指出,樽裝水近年以約3.6%的年增幅成長,2013年銷量更多達4.183億公升,創造出32億元的市場價值 (註:把4.183億公升轉化為430毫升的樽裝水,等如年銷售9.7億支,或每日266萬支)。按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推算,這銷售量相當於每個香港人一年下來,喝掉58公升樽裝水。


綠惜地球主席、研究水資源管理的香港大學地理系李煜紹博士(Dr. Frederick Lee)指出,可口可樂公司只須以4.58元水價購入一立方米(1000公升)食水,便可以生產2000支500毫升「飛雪」(Bonaqua)樽裝水,以超市零售價每支4.4元計,收入達8800元,比食水成本漲價1921倍。


李博士進一步說明,這4.58元的水價,是水務署應收成本的一半,這代表納稅人變相補貼飲品製造商五成的買水開支。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 (Edwin Lau) 稱,「即使不說飲品商『食水深』,但在獲厚利下,飲品商理應比照國外做法,承擔回收責任。」可樂在其網頁聲稱要「成為可持續發展事務的領導者」,並且「達到環境總計零影響」的目標,而旗下礦物質水飛雪自07年以來,連年全港銷量第一,更應帶動屈臣氏、COOL、維他等同業,主動推出進取的塑膠減量及回收行動。


膠樽水帶來難以降解的大量塑料垃圾,製造過程中還消耗龐大的水足印,激發三藩市、台北市、滿地可等城市,相繼(計劃)加入禁售膠樽裝水行列。本會發現,有聲稱在法國水源地裝瓶的樽裝水,運到台灣的代理商後,再分銷香港,途經約一萬公里,「這根本是『阿茂整餅』,無謂排放溫室氣體。」劉祉鋒認為,「要滿足飲水要求,自家煮個開水就可解決。」本會稍後將邀請公營部門、大學及企業等單位簽署約章,承諾不會在舉行會議及辦公地點,提供及派發膠樽裝水,共同應對廢膠樽的挑戰。


在早前鉛水事件的影響下,可能有更多公眾轉飲樽裝水,本會呼籲:

  • 政府有責任盡早妥善更換有關喉管;
  • 環境局從速部署膠樽等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的立法準備;(超過十個民間及環保團體於5月初聯署 ,要求環保部門盡早開展相關工作,惟至今未見回覆)
  • 公眾自備水樽,減少購買樽裝水,並且乾淨回收廢樽,共同承擔減廢責任;
  • 飲品商盡快推出進取的減廢及回收膠樽計劃,成為有綠惜承擔的業者。
  • 樽裝水小資訊:

  • 鉛水事件後,房署(截至15年12月3日)共派發850萬支水,涉及約5100萬元開支。
  • 每生產1公升飲料,須消耗1.75升水 (可口可樂2010年報告);
  • 2008年本港銷售的樽裝水總量,足以注滿國金二期大樓的體積 (思匯政策研究所,《流動資產珠江流域和香港水資源安全和管理》,2009)
  • 2009年,澳洲班達農鎮(Bundanoon)是首個禁售膠樽裝水的小鎮,全鎮350多人,幾近一面倒拒絕膠樽,只有2人投票反對,其中一人是澳洲樽裝水商的行政總裁。